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2.1 国内测试行业整体情况 | 第13-14页 |
1.2.2.2 第三方软件测试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1.2.2.3 同业银行测试体系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3 框架结构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9-28页 |
2.1 软件测试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1.1 测试类型 | 第19页 |
2.1.2 测试阶段划分 | 第19-20页 |
2.1.3 测试生命周期模型 | 第20-21页 |
2.2 软件测试过程改进 | 第21-23页 |
2.2.1 软件测试过程概念 | 第21-22页 |
2.2.2 软件测试过程改进成熟度模型集成 | 第22页 |
2.2.3 TMMI级别和特点 | 第22-23页 |
2.3 项目管理理论 | 第23-25页 |
2.3.1 项目管理概念 | 第23页 |
2.3.2 项目管理知识领域 | 第23-24页 |
2.3.3 CMMI与TMMI区别与联系 | 第24-25页 |
2.4 测试项目的两种属性及意义 | 第25-26页 |
2.4.1 测试项目人员的“职能属性” | 第25页 |
2.4.2 测试项目人员的“项目属性” | 第25-26页 |
2.4.3 双属性认识的意义 | 第26页 |
2.5 系统理论 | 第26-28页 |
2.5.1 系统理论概念 | 第26-27页 |
2.5.2 测试的系统论视角 | 第27-28页 |
第三章 邮储银行测试体系分析 | 第28-40页 |
3.1 邮储银行测试体系现状 | 第28-31页 |
3.1.1 邮储银行测试部门组织结构和人员规模 | 第28页 |
3.1.2 邮储银行测试定位 | 第28-29页 |
3.1.3 目前测试管理过程 | 第29页 |
3.1.4 当前测试理论和测试方法 | 第29-30页 |
3.1.5 测试资源和软件硬件支持 | 第30-31页 |
3.2 邮储银行测试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第31-37页 |
3.2.1 邮储银行测试体系主要问题 | 第31-35页 |
3.2.1.1 从“公司战略”和“部门定位”的宏观角度分析 | 第31-32页 |
3.2.1.2 从“项目管理”和“测试过程管理”的微观角度分析 | 第32-35页 |
3.2.2 邮储银行测试体系问题原因 | 第35-37页 |
3.2.2.1 公司内部原因 | 第35-36页 |
3.2.2.2 外部环境原因 | 第36-37页 |
3.3 现有测试体系对业务的支持力度和差距 | 第37-40页 |
3.3.1 邮储银行业务发展概述 | 第37-38页 |
3.3.2 当前测试体系发挥的作用 | 第38-39页 |
3.3.3 测试体系现状与预期的差距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测试体系模型 | 第40-55页 |
4.1 测试体系模型可行性分析 | 第40-44页 |
4.1.1 建立测试体系模型的客观性 | 第40页 |
4.1.2 同业银行测试体系调研 | 第40-43页 |
4.1.3 测试体系模型的应用意义 | 第43-44页 |
4.2 测试体系模型构建 | 第44-51页 |
4.2.1 测试体系模型介绍 | 第44-50页 |
4.2.2 测试体系模型适用范围 | 第50-51页 |
4.3 测试体系模型解析 | 第51-55页 |
4.3.1 测试体系优化方法 | 第51页 |
4.3.2 TMMI与测试体系模型的关系 | 第51-53页 |
4.3.3 两个角度看待体系模型 | 第53-55页 |
4.3.3.1 宏观层面分析 | 第53-54页 |
4.3.3.2 微观层面分析 | 第54-55页 |
第五章 测试体系优化方案建立 | 第55-74页 |
5.1 对比测试体系模型 | 第55-61页 |
5.2 分析测试体系对比结果 | 第61-69页 |
5.3 制定测试体系优化策略 | 第69-73页 |
5.4 利用TMMI辅助测试体系优化 | 第73-74页 |
第六章 测试体系优化方案实施 | 第74-80页 |
6.1 优化方案实施的难度 | 第74-75页 |
6.2 优化方案实施的策略 | 第75-80页 |
6.2.1 成立优化改革工作组 | 第76页 |
6.2.2 强调职能属性自上而下影响 | 第76-77页 |
6.2.3 发挥项目属性作用自下而上构建 | 第77-78页 |
6.2.4 优化实施要分轻重缓急 | 第78页 |
6.2.5 做好宣贯,统一认识 | 第78-80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0-83页 |
7.1 论文总结 | 第80-81页 |
7.1.1 论文研究的贡献 | 第80页 |
7.1.2 论文研究的不足 | 第80-81页 |
7.2 论文展望 | 第81-83页 |
7.2.1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81页 |
7.2.2 研究内容的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