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地方旅游事业论文

大连金石滩滨海旅游地演化进程、机制与调控对策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6页
        一、研究背景第10-13页
        二、研究意义第13-16页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6-20页
        一、研究内容第16-18页
        二、研究方法第18-20页
第二章 基本理论与研究综述第20-42页
    第一节 基本概念第20-24页
        一、旅游相关的基础概念第20-22页
        二、滨海旅游地的相关概念第22-23页
        三、演化相关的概念第23-24页
    第二节 旅游地演化的基本理论第24-27页
        一、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第24-25页
        二、旅游地演化机制的相关理论第25-27页
    第三节 旅游地管理理论第27-29页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7页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第27-28页
        三、旅游社区参与理论第28页
        四、旅游环境容量理论第28-29页
        五、旅游地恢复力理论第29页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29-42页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第29-36页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第36-39页
        三、研究评述第39-42页
第三章 大连金石滩滨海旅游地的演化进程分析第42-101页
    第一节 金石滩滨海旅游地简介及演化进程的判定第42-83页
        一、金石滩滨海旅游地概述第42-44页
        二、金石滩滨海旅游地演化进程判定方法第44-53页
        三、金石滩滨海旅游地的演化进程第53-83页
    第二节 金石滩滨海旅游地系统演化特征分析第83-101页
        一、金石滩旅游供给系统的演化特征分析第83-85页
        二、金石滩旅游需求系统的演化特征分析第85-94页
        三、金石滩滨海旅游地环境演化特征分析第94-97页
        四、金石滩滨海旅游地空间演化特征分析第97-101页
第四章 大连金石滩滨海旅游地的影响因素和演化机制第101-130页
    第一节 金石滩滨海旅游地系统演化的影响因素分析第101-122页
        一、金石滩滨海旅游地系统演化的影响因素构成第101-102页
        二、影响金石滩滨海旅游地供给系统演化的因素第102-117页
        三、影响金石滩滨海旅游地需求系统演化的因素第117-122页
    第二节 金石滩滨海旅游地演化机制第122-130页
        一、金石滩滨海旅游地演化的动力机制第122-124页
        二、金石滩滨海旅游地演化的限制机制第124-125页
        三、金石滩滨海旅游地演化的破坏机制第125-127页
        四、金石滩滨海旅游地发展的保障机制第127-128页
        五、金石滩滨海旅游地系统整体演化机制第128-130页
第五章 大连金石滩滨海旅游地发展的调控对策第130-138页
    第一节 金石滩滨海旅游地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分析第130-133页
        一、金石滩滨海旅游地发展亟需发展路径的转变第130页
        二、金石滩滨海旅游地面临不断改变的旅游需求第130-131页
        三、金石滩滨海旅游地社区管理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第131-132页
        四、金石滩滨海旅游地社区恢复力亟待提高第132-133页
    第二节 金石滩滨海旅游地旅游业整体发展思路调整第133-134页
        一、保持金石滩旅游业发展的合理规模与速度第133页
        二、避免金石滩旅游业发展过度占用其他产业发展空间第133-134页
        三、重视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第134页
    第三节 金石滩滨海旅游地恢复力培育与容量管理第134-138页
        一、转变政府角色,引导利益相关者之间良性互动第134-135页
        二、关注不同社区居民对区域发展诉求的差异第135页
        三、帮助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就业与决策第135-136页
        四、实时监测居民与游客的心理容量变化第136-137页
        五、鼓励多方参与旅游地发展决策与管理第137-13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38-145页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第138-142页
        一、研究结论第138-140页
        二、本文创新点第140-142页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42-145页
        一、研究不足第142-143页
        二、研究展望第143-145页
参考文献第145-152页
致谢第152-155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解析型与合成型产业创新网络比较--以中国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产业为例
下一篇:区域旅游创新研究:要素解构、能力评价与效率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