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诗品》意象批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及意义 | 第10-13页 |
一 意象批评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 | 第13-23页 |
(一)意象批评的理论渊源 | 第13-17页 |
1.“直觉观照”的思维方式 | 第14-16页 |
2.“比物取象”的表意方式 | 第16-17页 |
(二)意象批评的发展 | 第17-23页 |
1.“意象”概念的发展 | 第17-20页 |
2.诗学领域“意象批评”的发展 | 第20-23页 |
二 《二十四诗品》意象批评的理论形态 | 第23-41页 |
(一)风格论 | 第23-31页 |
1.论壮美 | 第24-26页 |
2.论优美 | 第26-28页 |
3.论超脱之美 | 第28-31页 |
(二)创作论 | 第31-36页 |
1.论“离形得似”之难 | 第32-33页 |
2.论淘洗冶炼之功 | 第33-34页 |
3.论行文不露痕迹 | 第34-35页 |
4.论表达曲折有致 | 第35-36页 |
(三)鉴赏论 | 第36-41页 |
1.论作品精神:“生气远处,不著死灰” | 第36-38页 |
2.论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诸邻” | 第38-39页 |
3.论含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 第39-41页 |
三 《二十四诗品》意象批评的特征 | 第41-52页 |
(一)形式上:以诗论诗 | 第41-43页 |
(二)方法上:依意境指点诗歌风格 | 第43-45页 |
(三)阐释上:感性体悟为主、抽象说理为辅 | 第45-48页 |
(四)内涵上:儒释道融合的人物意象 | 第48-52页 |
四 《二十四诗品》意象批评的价值和影响 | 第52-59页 |
(一)对传统意象批评模式的突破 | 第52-54页 |
(二)对后世诗论体例的影响 | 第54-55页 |
(三)对后世“意境说”发展的影响 | 第55-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附录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