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符号说明 | 第15-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9页 |
1.1 手足口病简介 | 第17-18页 |
1.1.1 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 | 第17页 |
1.1.2 手足口病的流行情况 | 第17-18页 |
1.2 手足口病病原体简介 | 第18-22页 |
1.2.1 肠道病毒的分类 | 第18-19页 |
1.2.2 肠道病毒基因组特征 | 第19-20页 |
1.2.3 肠道病毒多聚蛋白的级联加工反应 | 第20-21页 |
1.2.4 肠道病毒生活周期 | 第21-22页 |
1.3 抗肠道病毒药物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1.3.1 病毒衣壳结合抑制剂 | 第23页 |
1.3.2 2A蛋白酶抑制剂 | 第23页 |
1.3.3 3A蛋白抑制剂 | 第23页 |
1.3.4 3C蛋白酶抑制剂 | 第23-24页 |
1.4 EV-A71,CV-A6,CV-A10,CV-A104类A型肠道病毒简介 | 第24-27页 |
1.4.1 EV-A71概述 | 第24-26页 |
1.4.2 CV-A16概述 | 第26页 |
1.4.3 CV-A6概述 | 第26-27页 |
1.4.4 CV-A10概述 | 第27页 |
1.5 立题依据和意义 | 第27-29页 |
第二章 手足口病病原体青岛地方株的分离、病毒基因测序及流行特征分析 | 第29-44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9页 |
2.2 材料及仪器 | 第29-32页 |
2.2.1 细胞系 | 第29-30页 |
2.2.2 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30-32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2-37页 |
2.3.1 部分青岛HFMD样本信息 | 第32-33页 |
2.3.2 青岛地方分离株的盲传 | 第33-34页 |
2.3.3 青岛地方分离株VP1区测序 | 第34-36页 |
2.3.4 青岛地区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 第36-37页 |
2.4 结果分析 | 第37-43页 |
2.4.1 病毒细胞培养结果 | 第37-38页 |
2.4.2 PCR鉴定结果 | 第38-39页 |
2.4.3 PCR产物测序结果分析 | 第39-43页 |
2.5 总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中国大陆不同地区不同年份EV-A71分离株及青岛CV-A分离株对Suramin的敏感性分析 | 第44-64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44页 |
3.2 材料及仪器 | 第44-46页 |
3.2.1 细胞系 | 第44页 |
3.2.2 化合物 | 第44-45页 |
3.2.3 病毒毒种 | 第45页 |
3.2.4 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45-46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6-54页 |
3.3.1 细胞复苏,传代 | 第46-47页 |
3.3.2 Suramin的细胞毒性检测 | 第47-48页 |
3.3.3 毒种滴度检测 | 第48页 |
3.3.4 Suramin体外抑制EV-A71,CV-A6,CV-A10,CV-A16药效学试验 | 第48-54页 |
3.4 结果分析 | 第54-62页 |
3.4.1 Suramin的细胞毒性分析 | 第54-55页 |
3.4.2 病毒滴度检测结果 | 第55-56页 |
3.4.3 Suramin体外抑制EV-A71,CV-A6,CV-A10,CV-A16药效学试验 | 第56-62页 |
3.5 总结 | 第62-64页 |
第四章 Suramin抗EV-A71有效基团的鉴定和抑制EV-A71感染复制的阶段分析 | 第64-73页 |
4.1 研究对象 | 第64-65页 |
4.2 材料及仪器 | 第65-66页 |
4.2.1 细胞系 | 第65页 |
4.2.2 化合物 | 第65页 |
4.2.3 病毒毒种 | 第65页 |
4.2.4 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65-66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66-69页 |
4.3.1 细胞复苏,传代 | 第66页 |
4.3.2 Suramin抗EV-A71有效基团的鉴定 | 第66-67页 |
4.3.3 抑制EV-A71感染复制的阶段分析 | 第67-69页 |
4.4 结果分析 | 第69-71页 |
4.4.1 Suramin抗EV-A71有效基团的鉴定 | 第69-70页 |
4.4.2 单轮复制循环分析作用阶段 | 第70-71页 |
4.5 分析与讨论 | 第71-73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73-75页 |
附录 | 第75-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