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1.3.1 港口散粮卸船机发展趋势 | 第15页 |
1.3.2 夹带式卸船机的性能优势 | 第15-16页 |
1.3.3 夹带机的夹紧方式 | 第16-17页 |
1.3.4 夹带的缠绕方式 | 第17页 |
1.3.5 夹带机的总体结构 | 第17-18页 |
1.4 当前夹带机的研究趋势 | 第18-19页 |
1.4.1 大输送量 | 第18页 |
1.4.2 低能耗 | 第18页 |
1.4.3 垂直提升 | 第18-19页 |
1.5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19页 |
1.6 研究路线 | 第19-20页 |
1.7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7.1 输运物料的选择以及重要指标的拟定 | 第20-21页 |
1.7.2 本文预解决的问题 | 第21-22页 |
2 夹带式散粮卸船机提升段整体设计 | 第22-30页 |
2.1 夹带式运输设备的通用设计准则 | 第22-25页 |
2.1.1 夹持量 | 第22-23页 |
2.1.2 带速 | 第23页 |
2.1.3 皮带的选用 | 第23页 |
2.1.4 托辊的类型 | 第23-24页 |
2.1.5 托辊间距 | 第24页 |
2.1.6 驱动设备 | 第24页 |
2.1.7 清理设备 | 第24-25页 |
2.1.8 安全保护装置 | 第25页 |
2.2 夹带式散粮卸船机整体模型的构建 | 第25-27页 |
2.2.1 夹带式散粮卸船机主体部分尺寸的确定 | 第25-26页 |
2.2.2 夹带式散粮卸船机的工作过程 | 第26页 |
2.2.3 夹带式散粮卸船机主尺寸的确定 | 第26-27页 |
2.3 垂直提升段模型的建立 | 第27-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垂直提升阶段力学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30-49页 |
3.1 夹带机提升阶段的一般数学模型 | 第30-31页 |
3.2 夹带机提升段一般数学模型的改进模型 | 第31-33页 |
3.3 入料处到包料处长度与带速的函数关系 | 第33-34页 |
3.4 弹性散粒体物料垂直提升段的力学模型 | 第34-35页 |
3.4.1 提升段物料的受力分析 | 第34页 |
3.4.2 皮带夹持宽度、弧度与压紧力的函数关系 | 第34-35页 |
3.5 力学模型的应用 | 第35-36页 |
3.6 基于EDEM仿真验证数学模型 | 第36-47页 |
3.6.1 验证入料处到包料处长度与带速的函数关系 | 第37-42页 |
3.6.2 验证垂直提升阶段的力学模型 | 第42-4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4 垂直提升段主要部件的设计与分析 | 第49-61页 |
4.1 带的分析与选型 | 第49-51页 |
4.2 压辊的设计与分析 | 第51-52页 |
4.2.1 压辊的设计 | 第51页 |
4.2.2 有限元分析 | 第51-52页 |
4.2.3 压辊轴承型号的选择 | 第52页 |
4.3 托辊的设计与分析 | 第52-53页 |
4.3.1 托辊的设计 | 第52-53页 |
4.3.2 有限元分析 | 第53页 |
4.3.3 托辊轴承型号的选择 | 第53页 |
4.4 喂料接料斗的设计与分析 | 第53-58页 |
4.4.1 喂料接料斗的设计思路 | 第53-55页 |
4.4.2 喂料接料斗的仿真分析 | 第55-58页 |
4.5 卸料接料斗的设计 | 第58-59页 |
4.6 提升段张紧机构的设计 | 第5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5 提升段加气装置的设计与分析 | 第61-72页 |
5.1 提升段加气装置设计思路 | 第61页 |
5.2 提升段加气装置模型 | 第61-63页 |
5.3 基于粘滞流理论求充气孔直径与流量的函数关系 | 第63-64页 |
5.4 加气针的选型 | 第64页 |
5.5 提升段同步加气装置的仿真与分析 | 第64-70页 |
5.5.1 同步加气装置“同步化”设计思路 | 第64-65页 |
5.5.2 模糊PID控制系统参数的设置 | 第65-69页 |
5.5.3 基于模糊PID控制仿真结论 | 第69-70页 |
5.6 加气碗驱动带、带轮及液压泵的选型 | 第70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全文总结 | 第72-73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作者简介、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