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1-13页 |
第2章 模糊聚类分析理论基础 | 第13-18页 |
2.1 丑小鸭定理及推论 | 第13-16页 |
2.1.1 丑小鸭定理的基础理论 | 第13-14页 |
2.1.2 丑小鸭定理的推论 | 第14页 |
2.1.3 模糊集合的定义 | 第14-15页 |
2.1.4 模糊集合的运算 | 第15-16页 |
2.2 模糊聚类分析步骤 | 第16-17页 |
2.2.1 数据标准化 | 第16页 |
2.2.2 模糊聚类在模式识别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3章 宫颈细胞复杂背景的视觉特征及区分性分析 | 第18-26页 |
3.1 中表层细胞的视觉特征描述 | 第20-21页 |
3.1.1 中表层细胞的来源 | 第20页 |
3.1.2 中表层细胞的视觉特征 | 第20-21页 |
3.2 基底层和副基底层细胞背景的视觉特征描述 | 第21-24页 |
3.2.1 基底层和副基底层细胞的来源 | 第21-22页 |
3.2.2 基底层和副基底层细胞的视觉特征 | 第22-23页 |
3.2.3 基底层和副基底层细胞背景与中表层细胞背景的区分性 | 第23-24页 |
3.3 块状物覆盖背景的视觉特征描述 | 第24-25页 |
3.3.1 块状物的来源 | 第24页 |
3.3.2 块状物的视觉特征 | 第24-2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4章 基底层和副基底层细胞背景的解析方法研究 | 第26-44页 |
4.1 基底层和副基底层细胞的检测 | 第26-36页 |
4.1.1 基底层和副基底层细胞的特征提取 | 第26-27页 |
4.1.2 特征参数模型建立 | 第27-28页 |
4.1.3 基底和副基底层细胞特征参数分析 | 第28-35页 |
4.1.4 有效数据分析 | 第35页 |
4.1.5 基于模糊聚类的基底和副基底细胞判别 | 第35-36页 |
4.2 基底层和副基底层细胞背景的判别 | 第36-39页 |
4.2.1 基底层和副基底层细胞背景判别依据 | 第36-38页 |
4.2.2 基于多模式识别的基底层和副基底层细胞背景判别方法 | 第38-39页 |
4.3 检测算法流程 | 第39-41页 |
4.4 有效性分析 | 第41-43页 |
4.4.1 基底层和副基底层细胞的判别有效性分析 | 第41-43页 |
4.4.2 基底层和副基底细胞背景的判别有效性分析 | 第4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5章 块状物覆盖背景的解析方法研究 | 第44-63页 |
5.1 基于多截集的图像分割方法 | 第44-45页 |
5.1.1 基本思想 | 第44-45页 |
5.1.2 多截集分割方法的应用 | 第45页 |
5.2 基于多截集方法的块状物分割模型 | 第45-53页 |
5.2.1 块状物覆盖背景多截集的获取 | 第45-52页 |
5.2.2 多截集分割模型的建立 | 第52-53页 |
5.3 特征参数模型建立 | 第53-55页 |
5.4 模糊聚类在块状物覆盖背景检测中的应用 | 第55-59页 |
5.4.1 块状物面积特征的计算 | 第55-56页 |
5.4.2 背景中块状物个数和总面积的计算 | 第56-58页 |
5.4.3 基于模糊聚类的块状物覆盖背景判别 | 第58-59页 |
5.5 检测算法流程 | 第59-61页 |
5.6 有效性验证 | 第61-62页 |
5.6.1 多截集分割块状物覆盖背景的有效性 | 第61页 |
5.6.2 块状物覆盖背景判别的有效性 | 第61-62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6章 背景解析方法的实际应用 | 第63-68页 |
6.1 宫颈细胞学玻片扫描影像分析系统介绍 | 第63-64页 |
6.2 背景解析方法的意义 | 第64-65页 |
6.3 背景解析方法的实现 | 第65-67页 |
6.3.1 背景解析方法的实现过程 | 第65-67页 |
6.3.2 背景解析方法实现的有效性 | 第6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 第68-70页 |
7.1 本文总结 | 第68-69页 |
7.2 工作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件 | 第70-73页 |
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说明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