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1.2.1 金融稳定的相关研究 | 第14-17页 |
1.2.2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1.2.3 文献的简要评述 | 第19-20页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1.3.1 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2章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影响金融稳定的理论分析 | 第23-28页 |
2.1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与金融稳定关系的理论基点 | 第23-25页 |
2.1.1 金融消费领域的信息不对称 | 第23-24页 |
2.1.2 金融机构的垄断地位 | 第24页 |
2.1.3 金融消费者的认知偏差 | 第24-25页 |
2.2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影响金融稳定的机制分析 | 第25-28页 |
2.2.1 制度传导途径 | 第26-27页 |
2.2.2 教育传导路径 | 第27-28页 |
第3章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影响金融稳定的国际经验 | 第28-36页 |
3.1 危机背景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改革整体情况 | 第28-33页 |
3.1.1 构建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 | 第28-29页 |
3.1.2 明确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职责 | 第29-30页 |
3.1.3 提高信息披露要求 | 第30-32页 |
3.1.4 逐渐完善金融教育框架 | 第32-33页 |
3.2 美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影响金融稳定的相关经验 | 第33-34页 |
3.2.1 轻保护的监管制度引发次贷危机 | 第33页 |
3.2.2 危机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改革 | 第33-34页 |
3.3 英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影响金融稳定的相关经验 | 第34-36页 |
3.3.1 准双峰监管模式的确立 | 第34页 |
3.3.2 以英格兰银行为核心的统一监管体制 | 第34-36页 |
第4章 国外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对金融稳定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36-48页 |
4.1 基于跨国数据的实证分析 | 第36-41页 |
4.1.1 样本与数据来源 | 第36页 |
4.1.2 指标构建及变量选取 | 第36-38页 |
4.1.3 模型构建 | 第38-39页 |
4.1.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39-41页 |
4.2 基于美国数据的实证分析 | 第41-48页 |
4.2.1 数据来源 | 第42页 |
4.2.2 变量说明 | 第42-45页 |
4.2.3 模型构建 | 第45-46页 |
4.2.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6-48页 |
第5章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影响金融稳定的中美比较 | 第48-53页 |
5.1 审慎监管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协调机制的比较 | 第48-49页 |
5.1.1 美国设立专门独立的金融消保机构 | 第48-49页 |
5.1.2 中国金融消保与审慎监管间的协调机制缺失 | 第49页 |
5.2 立法层级与法律效力的比较 | 第49-51页 |
5.2.1 美国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且立法层级较高 | 第50页 |
5.2.2 中国立法层级不高无法有效满足实践需要 | 第50-51页 |
5.3 金融消费者教育体系的比较 | 第51-53页 |
5.3.1 美国建立了多方参与的金融教育工作机制 | 第51-52页 |
5.3.2 中国金融消费者教育仍需进一步强化 | 第52-53页 |
第6章 加强中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建议 | 第53-57页 |
6.1 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 第53-54页 |
6.1.1 发挥中国人民银行的主导及协调作用 | 第53-54页 |
6.1.2 完善考核评估机制 | 第54页 |
6.2 加快法制建设 | 第54-55页 |
6.2.1 立法层面确立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 第54-55页 |
6.2.2 完善配套规章的建设 | 第55页 |
6.3 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工作 | 第55-56页 |
6.3.1 建立多方参与的教育工作机制 | 第55页 |
6.3.2 采取多样化的金融教育方式 | 第55-56页 |
6.3.3 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 第56页 |
6.4 强化金融机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意识 | 第56-57页 |
6.4.1 提升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理念 | 第56页 |
6.4.2 完善金融机构的规章制度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