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综述 | 第11-16页 |
1.1 甘草、当归研究概括 | 第11-12页 |
1.1.1 甘草、当归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1.2 甘草、当归药理作用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 植物内生真菌研究概括 | 第12-14页 |
1.2.1 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 | 第13页 |
1.2.2 内生真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3 内生真菌与宿主植物生长关系研究 | 第14页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16页 |
第2章 甘草、当归内生真菌分离以及形态学鉴定 | 第16-2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6-17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16页 |
2.1.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16页 |
2.1.3 培养基的制备 | 第16-1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7-18页 |
2.2.1 植物组织的表面灭菌 | 第17页 |
2.2.2 内生真菌的分离及纯化 | 第17页 |
2.2.3 内生真菌的保藏 | 第17页 |
2.2.4 内生真菌的形态鉴定 | 第17页 |
2.2.5 内生真菌分子鉴定 | 第17-18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18-24页 |
2.3.1 内生真菌分离结果 | 第18页 |
2.3.2 内生真菌形态鉴定结果 | 第18-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3章 甘草、当归内生真菌发酵产物生物活性研究 | 第26-56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3.1.1 待测内生真菌 | 第26页 |
3.1.2 指示菌株 | 第26页 |
3.1.3 培养基的制备 | 第26页 |
3.1.4 供试虫源 | 第26-27页 |
3.1.5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7-30页 |
3.2.1 内生真菌发酵产物的制备 | 第27-28页 |
3.2.2 抑菌活性研究 | 第28页 |
3.2.3 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28-29页 |
3.2.4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52] | 第29页 |
3.2.5 抗虫活性研究 | 第29-30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0-53页 |
3.3.1 抑菌活性研究结果 | 第30-35页 |
3.3.2 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 | 第35-43页 |
3.3.3 内生真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结果 | 第43-45页 |
3.3.4 抗虫活性研究结果 | 第45-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6页 |
第4章 内生真菌与甘草生长关系的研究 | 第56-72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56-57页 |
4.1.1 植物材料 | 第56页 |
4.1.2 待测菌株 | 第56页 |
4.1.3 实验试剂 | 第56页 |
4.1.4 培养基的制备 | 第56-57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7-60页 |
4.2.1 甘草离体无性快繁体系建立 | 第57-58页 |
4.2.2 内生真菌对甘草生长影响 | 第58页 |
4.2.3 发酵液对植物的影响 | 第58-60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0-70页 |
4.3.1 诱导不定芽培养基筛选结果 | 第60-61页 |
4.3.2 诱导生根培养基筛选 | 第61-62页 |
4.3.3 内生真菌对植物的影响 | 第62-64页 |
4.3.4 内生真菌发酵液对甘草生长影响 | 第64-66页 |
4.3.5 内生真菌发酵液对甘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66-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