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内容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1 引言 | 第15-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第15-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2.2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3.1 文献分析法 | 第19-20页 |
1.3.2 访谈法 | 第20页 |
1.3.3 问卷调查 | 第20页 |
1.3.4 内容分析法 | 第20页 |
1.3.5 层级分析法 | 第20-21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4.1 理论意义 | 第21页 |
1.4.2 实践意义 | 第21-2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2-29页 |
2.1 品牌相关理论研究 | 第22页 |
2.1.1 品牌 | 第22页 |
2.1.2 品牌基因 | 第22页 |
2.2 旅游目的地品牌基因相关理论研究 | 第22-29页 |
2.2.1 旅游目的地品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2.2.2 旅游目的地 | 第24页 |
2.2.3 旅游目的地品牌 | 第24-25页 |
2.2.4 旅游目的地品牌基因 | 第25页 |
2.2.5 旅游目的地品牌基因功能理论 | 第25-27页 |
2.2.6 旅游目的地品牌基因筛选过程的理论研究 | 第27-29页 |
3 研究设计 | 第29-39页 |
3.1 旅游目的地品牌基因筛选模型构建的主要理论依据 | 第29-32页 |
3.1.1 推拉效应理论:品牌基因应该对客源地游客具有吸引力 | 第29-30页 |
3.1.2 地方感理论:品牌基因来自目的地地方感对地方精神具有代表力 | 第30页 |
3.1.3 资源基础论:品牌基因能够区分竞争地形成竞争力 | 第30-32页 |
3.2 吸引力、代表力以及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 | 第32-36页 |
3.2.1 吸引力因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2-33页 |
3.2.2 代表力因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3页 |
3.2.3 竞争力因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3-36页 |
3.3 旅游目的地品牌基因筛选模型 | 第36页 |
3.4 旅游目的地品牌基因筛选模型指标权重 | 第36-39页 |
4 泉州品牌基因筛选研究 | 第39-54页 |
4.1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 第39-42页 |
4.1.1 案例地选择 | 第39页 |
4.1.2 数据收集 | 第39-40页 |
4.1.3 数据分析方法与分析软件 | 第40-42页 |
4.2 泉州品牌基因提取 | 第42-50页 |
4.2.1 文本分词与高频词提取 | 第42-45页 |
4.2.2 文本内容分析 | 第45-47页 |
4.2.3 文本情感分析 | 第47-48页 |
4.2.4 社会网络与语义网络分析 | 第48-49页 |
4.2.5 泉州游记文本分析小结 | 第49页 |
4.2.6 泉州旅游政府门户网站文本分析 | 第49-50页 |
4.3 泉州旅游目的地品牌基因筛选 | 第50-54页 |
4.3.1 基于旅游目的地品牌基因模型的泉州旅游品牌因子筛选 | 第51-54页 |
5 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 | 第54-57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4-55页 |
5.1.1 丰富目的地品牌战略管理理论,构建旅游目的地品牌基因筛选模型 | 第54页 |
5.1.2 提出泉州旅游品牌设计的9大因子 | 第54-55页 |
5.2 研究启示 | 第55-56页 |
5.2.1 推动泉州旅游品牌构建促进目的地营销 | 第55页 |
5.2.2 运用旅游目的地品牌基因筛选模型促进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 | 第55-56页 |
5.2.3 促进学科交流,推动旅游发展 | 第56页 |
5.3 研究创新、局限与展望 | 第56-57页 |
5.3.1 研究创新 | 第56页 |
5.3.2 研究局限 | 第56页 |
5.3.3 研究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5页 |
附录 | 第65-70页 |
后记 | 第70-71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1-74页 |
附件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