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略词 | 第5-6页 |
致 谢 | 第6-7页 |
摘 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1 前 言 | 第9-1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1-21页 |
2.1 材料 | 第11-12页 |
2.1.1 采样地点及羊只数量 | 第11页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1页 |
2.1.3 主要生化药品 | 第11-12页 |
2.2 方法 | 第12-21页 |
2.2.1 血样采集 | 第12页 |
2.2.2 样品的制备 | 第12页 |
2.2.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12-14页 |
2.2.4 凝胶板的制作及安装 | 第14-15页 |
2.2.5 电泳测定 | 第15-19页 |
2.2.6 数据统计分析 | 第19-2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1-30页 |
3.1 血液蛋白(酶)的多态性 | 第21-26页 |
3.1.1 血红蛋白(Hb) | 第21-22页 |
3.1.2 红细胞蛋白质-1(EP-1)和红细胞蛋白质-2(EP | 第22页 |
3.1.3 转铁蛋白(Tf) | 第22-24页 |
3.1.4 血浆脂酶(Es) | 第24-25页 |
3.1.5 淀粉酶(AMY) | 第25-26页 |
3.2 血液蛋白位点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分析 | 第26页 |
3.3 多态蛋白位点变异程度分析 | 第26-28页 |
3.3.1 有效等位基因数(Ne)、多态座位百分数(Ppoly) | 第26-27页 |
3.3.2 Nei氏预期基因平均杂合度(H) | 第27-28页 |
3.4 群体间的亲缘关系 | 第28-30页 |
4 讨论 | 第30-39页 |
4.1 高原型细毛羊血液蛋白多态性的研究 | 第30-35页 |
4.1.1 血红蛋白(Hb)多态性 | 第30-31页 |
4.1.2 红细胞蛋白质-1和红细胞蛋白质-2多态性 | 第31-32页 |
4.1.3 转铁蛋白(Tf)多态性 | 第32-33页 |
4.1.4 酯酶(Es)多态性 | 第33-34页 |
4.1.5 淀粉酶(AMY )多态性 | 第34-35页 |
4.2 多态蛋白位点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 第35-36页 |
4.3 多态蛋白位点的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分析 | 第36页 |
4.4 群体遗传变异分析 | 第36-37页 |
4.5 群体间的遗传相似性 | 第37页 |
4.6 关于绵羊血液蛋白多态性研究及应用的探讨 | 第37-39页 |
5 结论 | 第39-40页 |
文献综述 | 第4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