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6-18页 |
第一章 中国环境法客观需求下的儒家环境伦理观形成 | 第18-70页 |
第一节 伦理与法的关系 | 第18-28页 |
一、法律、伦理与道德的界定 | 第18-21页 |
(一) 伦理与道德 | 第18-19页 |
(二) 法与法律 | 第19-21页 |
二、伦理与法的本质关联与相互关系 | 第21-25页 |
三、伦理与法的融合和协调 | 第25-28页 |
(一) 伦理与法的融合和协调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第25-26页 |
(二) 伦理与法的融合和协调的实现途径 | 第26-28页 |
第二节 环境伦理观与中国环境法的互动 | 第28-45页 |
一、环境伦理观的产生及主要理论 | 第28-37页 |
(一) 环境伦理与环境伦理观辨析 | 第28-31页 |
(二) 环境伦理观的主要思想派别 | 第31-37页 |
二、环境伦理观的嬗变与环境法的演进 | 第37-40页 |
(一) "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与环境法的产生 | 第37-38页 |
(二) "非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在环境法中的表达 | 第38-39页 |
(三) "可持续发展"理论对环境法变革的指导 | 第39-40页 |
三、中国环境法发展对儒家环境伦理观的客观需求 | 第40-45页 |
(一) 当代环境伦理观遭遇理论与实践难题 | 第41-43页 |
(二) 中国环境法发展的困境与迷思 | 第43-45页 |
第三节 儒家环境伦理观的形成 | 第45-58页 |
一、儒家环境伦理观的理论根源 | 第45-54页 |
(一)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 第45-47页 |
(二) 儒家思想的生态性根源 | 第47-49页 |
(三) 先秦儒家思想的环境哲学本质 | 第49-52页 |
(四) 传统儒家环境思想的生态性、现代性解读 | 第52-54页 |
二、儒家环境伦理观的思想架构 | 第54-58页 |
(一) 以"天人合一"为基础的环境伦理观表征 | 第54-56页 |
(二) "和谐"体现"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核 | 第56-57页 |
(三) 人与自然和谐的"仁"、"礼"、"义"价值谱系 | 第57-58页 |
第四节 儒家环境伦理观的伦理价值取向定位 | 第58-70页 |
一、"天人合一"对"非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的反思 | 第58-62页 |
(一) "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困惑 | 第58-60页 |
(二) "天人合—"中"人"的地位 | 第60-61页 |
(三) 人的"生态位"的缺失与回归 | 第61-62页 |
二、"天人合一"对"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的修正 | 第62-66页 |
(一) "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 | 第62-64页 |
(二) "人类中心主义"的反诘 | 第64-65页 |
(三) 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体性考量 | 第65-66页 |
三、儒家环境伦理观:一种合理形态的人类中心主义 | 第66-70页 |
(一) 合理形态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涵义 | 第66-68页 |
(二) 儒家环境伦理观对可持续发展观的践行 | 第68页 |
(三) 从儒家环境伦理观出发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第68-70页 |
第二章 儒家环境伦理观对中国环境法价值理念的深化 | 第70-103页 |
第一节 环境法的价值理念 | 第70-82页 |
一、环境法价值理念的涵义 | 第70-76页 |
(一) 环境法价值的释义 | 第70-74页 |
(二) 环境法律价值的属性 | 第74-76页 |
(三) 环境法价值的实现 | 第76页 |
二、中国环境法价值理念的内容体系 | 第76-82页 |
第二节 中国环境法价值理念中"和谐"因素的融入 | 第82-89页 |
一、环境法"和谐价值"的涵义 | 第83-86页 |
(一) "和谐"释义 | 第83页 |
(二) 环境法的"和谐价值" | 第83-86页 |
二、"和谐"作为环境法价值的表现 | 第86-88页 |
三、"和谐价值"在环境法价值体系中的位阶 | 第88-89页 |
第三节 实现环境法价值的"和谐"转向 | 第89-103页 |
一、"和谐价值"与环境法原有价值理念的融合 | 第89-96页 |
(一) 和谐之"礼"与环境正义的实现 | 第89-92页 |
(二) 和谐之"仁"体现环境民主的内在动因 | 第92-93页 |
(三) 和谐之"义利"之争与环境公平和效益 | 第93-96页 |
二、"和谐价值"对环境法原有价值理念的扩展和完善 | 第96-103页 |
(一) 更全面的理解环境公平 | 第96-98页 |
(二) 更彻底的分析环境秩序 | 第98-99页 |
(三) 更深入的认识环境正义 | 第99-101页 |
(四) 更明晰的定义环境效益 | 第101-103页 |
第三章 儒家环境伦理观对中国环境法运行的渗透 | 第103-134页 |
第一节 我国环境立法理念与内容的革新 | 第103-114页 |
一、立法理念的"和谐"转换 | 第103-109页 |
(一) "人类利益中心"向"人与自然和谐"转变 | 第103-105页 |
(二) 可持续发展理论对环境立法理念的革新 | 第105-106页 |
(三) "和谐"价值对环境立法理念的完善 | 第106-109页 |
二、环境立法内容的整体性、系统性完善 | 第109-113页 |
(一) 我国的环境立法体系的完善 | 第109-110页 |
(二) 我国环境法基本制度的健全与协调 | 第110-112页 |
(三) 我国环境法立法机制的优化 | 第112-113页 |
三、中国环境法的立法趋势分析 | 第113-114页 |
(一) 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立法理念 | 第113-114页 |
(二) 完善环境基本法并使之法典化 | 第114页 |
第二节 我国环境司法能动性的伦理依据 | 第114-122页 |
一、环境司法中伦理解释的必要性和特殊性 | 第114-117页 |
二、环境司法伦理解释的立场和方法 | 第117-120页 |
三、环境司法伦理解释的限度 | 第120-122页 |
第三节 我国环境执法的伦理性建设 | 第122-129页 |
一、环境行政执法者的伦理品格提升 | 第122-124页 |
(一) 环境执法者应当具有的伦理品格 | 第122-123页 |
(二) 环境执法者的伦理品格对环境执法的促进 | 第123-124页 |
二、环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道德约束 | 第124-127页 |
三、环境行政执法手段的合伦理性选择 | 第127-129页 |
第四节 我国环境守法的民族性环境意识培养 | 第129-134页 |
一、我国公众环境守法之实证分析 | 第129-131页 |
二、环境守法的核心——公众环境意识的养成 | 第131-132页 |
三、儒家环境伦理道德教育与公民环境意识的提升 | 第132-134页 |
第四章 儒家环境伦理观对中国环境法发展的指向 | 第134-167页 |
第一节 中国环境法发展的三个选择性问题 | 第134-145页 |
一、中国环境法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134-137页 |
(一) 文化论 | 第134页 |
(二) 本土化模式 | 第134-135页 |
(三) 现代化模式 | 第135-137页 |
二、中国环境法发展的方法选择 | 第137-141页 |
(一) 法律继承 | 第137-138页 |
(二) 法律移植 | 第138-139页 |
(三) 法律创新 | 第139-141页 |
三、中国环境法发展的模式选择 | 第141-145页 |
(一) 政府推进型 | 第141-143页 |
(二) 社会演进型 | 第143-145页 |
第二节 发展路径定位:全球语境下中国环境法的民族转向 | 第145-149页 |
一、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环境法全面"西化"的否定 | 第145-146页 |
二、中国环境法的民族转向定位 | 第146-149页 |
第三节 发展方法的综合运用:中国环境法的多元化发展 | 第149-159页 |
一、中国环境法的本土资源继承 | 第149-151页 |
(一) 法律继承的范围 | 第149-150页 |
(二) 法律继承的本土资源甄别 | 第150页 |
(三) 儒家环境伦理观指导的中国环境法律继承 | 第150-151页 |
二、中国环境法法律移植的本土化 | 第151-156页 |
(一) 法律移植与中国环境法的形成与发展 | 第151-153页 |
(二) 环境法移植中的文化冲突和价值重建 | 第153-155页 |
(三) 中国环境法移植中的制度选择 | 第155-156页 |
三、中国环境法创新的主体性与自主性 | 第156-159页 |
第四节 发展模式的选择:"渐进式政府推进"模式 | 第159-167页 |
一、审视中国环境法发展进程中的"政府推进型"模式 | 第159-162页 |
(一) "政府推进型"与"社会演进型"的分歧 | 第159-161页 |
(二) "政府推进型"模式对中国环境法发展的作用 | 第161-162页 |
(三) 中国环境法"政府推进型"发展模式的局限 | 第162页 |
二、中国环境法发展的渐进式"政府推进型"模式 | 第162-165页 |
三、加强"政府推进型"和"社会演进型"模式之间的良性互动 | 第165-167页 |
结语 | 第167-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168-182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82-183页 |
致谢 | 第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