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以政党为中心:中国社会抗争治理结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导论第11-33页
    第一节 问题与意义第11-15页
        一、问题缘起和提出第11-13页
        二、研究意义第13-15页
    第二节 概念的界定第15-23页
        一、社会抗争第15-20页
        二、社会抗争治理第20-22页
        三、社会抗争治理结构第22-23页
    第三节 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第23-30页
        一、理论基础第23-28页
        二、分析框架第28-30页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第30-33页
        一、研究方法第30-31页
        二、论文结构第31-33页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33-50页
    第一节 国内研究述评第33-45页
        一、国家和社会治理社会抗争研究第33-35页
        二、中国共产党治理社会抗争研究第35-45页
    第二节 国外研究述评第45-50页
        一、社会抗争动因研究第45-47页
        二、国家和社会治理社会抗争研究第47-48页
        三、中国共产党治理社会抗争研究第48-50页
第二章 权力结构与社会抗争治理结构:基于抗争政治中抗争性质和动因的分析第50-69页
    第一节 社会抗争的性质:结构和功能第50-59页
        一、抗争的结构:制度化和非制度化之间第50-54页
        二、国内和全球场域中抗争的功能:正和负第54-59页
    第二节 社会抗争的动因:全球和国内第59-65页
        一、社会抗争的全球动因第59-61页
        二、社会抗争的国内动因第61-65页
    第三节 社会抗争治理的关键:权力结构下的社会抗争治理结构第65-68页
        一、社会抗争治理结构:社会抗争治理的关键第65-66页
        二、权力结构:社会抗争治理结构的关键第66-68页
    小结第68-69页
第三章 国家主导和社会参与:国家和社会权力结构下的中国社会抗争治理结构第69-101页
    第一节 社会抗争治理:国家行为第69-75页
        一、社会抗争发生的制度性原因第69-73页
        二、社会抗争对国家的正负功能第73-75页
    第二节 社会抗争治理:社会行为第75-85页
        一、社会抗争发生的主体性原因和结构性原因第75-80页
        二、社会抗争对利益主体和社会的正负功能第80-85页
    第三节 社会抗争治理结构:国家主导和社会参与第85-99页
        一、国家和社会权力结构与社会抗争治理结构:理论阐释第85-91页
        二、国家主导、社会参与的社会抗争治理结构:现实经验第91-95页
        三、法治化治理和制度化治理:社会抗争治理的路径第95-99页
    小结第99-101页
第四章 以政党为中心:政党、国家和社会权力结构下的社会抗争治理结构第101-129页
    第一节 中国权力结构:政党、国家和社会关系第101-106页
        一、中国权力结构:权力组织网络中的政党、国家和社会第101-104页
        二、中国权力结构的深意第104-106页
    第二节 结构中的行动者:权力结构和社会抗争治理结构双重中心的政党第106-112页
        一、社会抗争治理:政党行为第106-109页
        二、政党:从权力中心到治理中心第109-112页
    第三节 权力结构变迁中的政党:社会抗争治理结构的中心第112-128页
        一、权力结构变迁第112-114页
        二、政党调适:"走出"国家和"嵌入"社会第114-124页
        三、调适后的政党与社会抗争治理第124-128页
    小结第128-129页
第五章 社会抗争治理中的政党:从"缺失"到"归来"的行动者第129-157页
    第一节 行动者的"缺失":社会抗争治理的政党"缺失"第129-137页
        一、社会抗争治理理论的政党"缺失"第129-130页
        二、社会抗争治理实践的政党"缺失"第130-137页
    第二节 行动者的"归来":整合社会的政党第137-155页
        一、政党整合力: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第138-142页
        二、政党整合社会的路径:价值转变、组织运转和制度整合第142-155页
    小结第155-157页
结语第157-163页
    一、作为中心的政党:权力结构和社会抗争治理结构中的行动者第157-159页
    二、以政党为中心治理社会抗争:内涵和意义辨析第159-161页
    三、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和研究不足之处第161-163页
参考文献第163-179页
后记第179-180页

论文共1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晚清表达自由制度研究
下一篇:论儒家环境伦理观对中国环境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