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论 | 第9-14页 |
第1章 对电影美学“终结还是蜕变”的追问 | 第14-21页 |
1.1 中国社会的消费特征及其效应 | 第14-16页 |
1.2 电影美学的社会抉择:终结还是蜕变 | 第16-18页 |
1.3 符号时代电影审美的逻辑起点 | 第18-19页 |
1.4 审美接受是解读当下中国电影生存状态的关键议题 | 第19-21页 |
第2章 场域与机制:现代与后现代的博弈及其隐蔽效应 | 第21-29页 |
2.1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与后现代文化渗透 | 第21-22页 |
2.2 中国社会的消费特征在电影中的体现 | 第22-24页 |
2.3 消费社会语境的真实功用和隐蔽效应 | 第24-26页 |
2.4 场域的层化结构安排与电影的审美接受 | 第26-27页 |
2.5 当代中国电影审美接受嬗变的机制 | 第27-29页 |
第3章 接受内容的嬗变:从主体价值到符号价值 | 第29-39页 |
3.1 审美接受核心内容的转移和拓展 | 第29页 |
3.2 符号价值的出现与主体价值被解构 | 第29-31页 |
3.3 “虚拟”对现实的“谋杀” | 第31-33页 |
3.4 从主旋律电影的纠结看受众接受内容的变化 | 第33-39页 |
第4章 接受形式的嬗变:从“模型”到“系列” | 第39-45页 |
4.1 电影风格的消解和泛化 | 第39-40页 |
4.2 接受的扁平化和瞬时体验 | 第40-43页 |
4.3 模仿和追慕的结果是对观众的误读 | 第43-45页 |
第5章 接受心理嬗变:从“物”的消费到“身体”消费 | 第45-51页 |
5.1 电影中的看点的变化 | 第45-47页 |
5.2 观影审美层次上的变化 | 第47-48页 |
5.3 “身体”消费的真实含义 | 第48-51页 |
第6章 嬗变的结果:“差异性”的失守与电影的审美重构 | 第51-57页 |
6.1 “差异性”被“共同性”融化 | 第51-54页 |
6.1.1 差异性与传统电影美学 | 第51-52页 |
6.1.2 “差异性”在被复制和追慕中弱去 | 第52-53页 |
6.1.3 大众化的实质是差异性失守 | 第53-54页 |
6.2 基于受众接受的电影美学重构 | 第54-57页 |
一点思考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后记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