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导论 | 第13-26页 |
1.1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第13-17页 |
1.1.1 选题的缘由 | 第13-15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5-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9-20页 |
1.3.2 比较研究法 | 第20页 |
1.3.3 社会归因研究法 | 第20-21页 |
1.3.4 系统分析法 | 第21页 |
1.4 研究的特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21-24页 |
1.4.1 研究的特点 | 第21-23页 |
1.4.2 研究的难点 | 第23页 |
1.4.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3-24页 |
1.5 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 第24-26页 |
1.5.1 研究的思路 | 第24页 |
1.5.2 研究的框架 | 第24-26页 |
2 中国共产党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基础理论概述 | 第26-35页 |
2.1 中国共产党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构成要素 | 第26-30页 |
2.1.1 干部 | 第26-27页 |
2.1.2 领导干部 | 第27页 |
2.1.3 党政领导干部 | 第27-28页 |
2.1.4 选拔任用 | 第28页 |
2.1.5 构成要素 | 第28-30页 |
2.2 中国共产党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影响因素 | 第30-32页 |
2.2.1 经济因素 | 第30-31页 |
2.2.2 政治因素 | 第31页 |
2.2.3 文化因素 | 第31-32页 |
2.2.4 社会因素 | 第32页 |
2.3 中国共产党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基本特征 | 第32-35页 |
2.3.1 政治性 | 第32-33页 |
2.3.2 科学性 | 第33页 |
2.3.3 实践性 | 第33-34页 |
2.3.4 发展性 | 第34-35页 |
3 中国共产党干部选拔任用理论的思想基础 | 第35-44页 |
3.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干部选拔任用的思想 | 第35-38页 |
3.1.1 干部选拔实行选举制 | 第35-36页 |
3.1.2 在干部管理中坚持民主公开的原则 | 第36页 |
3.1.3 以分工办法制约干部权力 | 第36-37页 |
3.1.4 加强对干部的监督管理 | 第37-38页 |
3.2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干部选拔任用的思想 | 第38-40页 |
3.2.1 坚持德才兼备的干部选拔任用标准 | 第38页 |
3.2.2 坚持党管干部的重要原则 | 第38-39页 |
3.2.3 干部的民主选举和民主管理 | 第39-40页 |
3.2.4 大胆起用青年干部 | 第40页 |
3.3 斯大林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干部选拔任用的思想 | 第40-44页 |
3.3.1 高度重视干部的选拔任用问题 | 第41页 |
3.3.2 选拔任用干部的标准和途径 | 第41-42页 |
3.3.3 重视知识分子培养和使用 | 第42页 |
3.3.4 大胆使用年轻干部 | 第42-44页 |
4 中国共产党干部选拔任用理论的创立和发展阶段 | 第44-58页 |
4.1 以毛泽东为核心领导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选拔任用理论的创立 | 第44-47页 |
4.1.1 确立了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又红又专的干部标准 | 第44-46页 |
4.1.2 形成了在实际工作中识别干部的原则与方法 | 第46页 |
4.1.3 提出了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战略思想 | 第46-47页 |
4.1.4 强调了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选拔和培养干部 | 第47页 |
4.2 以邓小平为核心领导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选拔任用理论的发展 | 第47-51页 |
4.2.1 强调干部是执政党最重要的问题 | 第48页 |
4.2.2 提出“四化”是干部队伍建设的方针 | 第48-49页 |
4.2.3 指出选人用人是完善干部制度的关键 | 第49-50页 |
4.2.4 主张领导班子要形成新老干部合作与交替 | 第50-51页 |
4.3 以江泽民为核心领导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选拔任用理论的推进 | 第51-54页 |
4.3.1 主张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 第51-52页 |
4.3.2 强调德的标准和注重实绩导向 | 第52-53页 |
4.3.3 提出干部制度改革的目标设想 | 第53页 |
4.3.4 鼓励培养选拔能够担当重任的优秀年轻干部 | 第53-54页 |
4.4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选拔任用理论的拓展 | 第54-58页 |
4.4.1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用人导向 | 第54-55页 |
4.4.2 进一步扩大了干部选任工作民主 | 第55页 |
4.4.3 进一步加大了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 | 第55-56页 |
4.4.4 整体推进了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建设 | 第56-58页 |
5 中国共产党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58-80页 |
5.1 中国共产党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政治出发点 | 第58-59页 |
5.1.1 党的政治路线是制定党的组织路线的根本方针和准则 | 第58页 |
5.1.2 党的组织路线必须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 | 第58-59页 |
5.2 中国共产党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价值目标 | 第59-61页 |
5.2.1 确定价值目标的意义 | 第59-60页 |
5.2.2 确定价值目标的依据 | 第60-61页 |
5.2.3 价值目标的基本内容 | 第61页 |
5.3 中国共产党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标准 | 第61-64页 |
5.3.1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 | 第61-62页 |
5.3.2 “德”与“才”的内在联系 | 第62-63页 |
5.3.3 “德”与“才”的评价机制 | 第63页 |
5.3.4 “德”“才”标准的科学性 | 第63-64页 |
5.4 中国共产党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原则 | 第64-73页 |
5.4.1 党管干部原则 | 第64-67页 |
5.4.2 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 | 第67-68页 |
5.4.3 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 | 第68-69页 |
5.4.4 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 | 第69-70页 |
5.4.5 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 第70-73页 |
5.4.6 依法办事的原则 | 第73页 |
5.5 中国共产党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方式 | 第73-77页 |
5.5.1 委任制 | 第74-75页 |
5.5.2 选任制 | 第75-76页 |
5.5.3 考任制 | 第76-77页 |
5.5.4 聘任制 | 第77页 |
5.6 中国共产党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监督 | 第77-80页 |
5.6.1 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发展 | 第77-78页 |
5.6.2 健全完善选拔任用监督机制 | 第78-80页 |
6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主要成就 | 第80-86页 |
6.1 健全完善了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 第80-82页 |
6.2 干部选拔任用民主化程度显著提高 | 第82-83页 |
6.3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不断加强 | 第83-84页 |
6.4 选拔任用干部的公信度显著提高 | 第84-86页 |
7 当前干部选拔任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第86-94页 |
7.1 干部选拔任用价值目标认识的偏差与原因 | 第86-88页 |
7.2 干部选拔任用标准执行的偏差与原因 | 第88-90页 |
7.3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偏差与原因 | 第90-91页 |
7.4 干部选拔任用方式实施的偏差与原因 | 第91-94页 |
8 完善中国共产党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理论和实践的思考 | 第94-115页 |
8.1 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第94-99页 |
8.1.1 坚持服务服从党的政治路线 | 第94-95页 |
8.1.2 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 | 第95-96页 |
8.1.3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 | 第96-97页 |
8.1.4 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方针 | 第97-98页 |
8.1.5 坚持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方向 | 第98-99页 |
8.2 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 | 第99-105页 |
8.2.1 坚持民主,提高干部群众的参与度 | 第99-100页 |
8.2.2 健全竞争,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 第100-101页 |
8.2.3 完善管理,增强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 第101-103页 |
8.2.4 加强监督,有效遏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 第103-105页 |
8.2.5 深化改革,健全干部人事制度 | 第105页 |
8.3 改革和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机制 | 第105-113页 |
8.3.1 改革和健全选人用人的机制 | 第106-108页 |
8.3.2 改革和健全考核评价的机制 | 第108-109页 |
8.3.3 改革和健全管理监督的机制 | 第109-111页 |
8.3.4 改革和健全激励保障的机制 | 第111-113页 |
8.4 提高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主体的素质 | 第113-115页 |
8.4.1 强化宗旨意识,坚决执行党的干部路线 | 第113页 |
8.4.2 强化责任意识,坚持用好的作风选好的人 | 第113页 |
8.4.3 强化组织意识,切实贯彻民主集中制 | 第113-115页 |
结束语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6页 |
致谢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