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导论 | 第15-50页 |
一、 研究问题 | 第15-16页 |
二、 文献回顾 | 第16-46页 |
(一) 国外房地产研究的主要理论流派 | 第16-20页 |
(二) 关于中国房地产业发展变迁的具体解释路径 | 第20-46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46-47页 |
四、 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 | 第47-48页 |
五、 研究的创新与意义 | 第48-49页 |
六、 实证材料的获取 | 第49-50页 |
第一章 发展主义、产业政策与产业变迁 | 第50-64页 |
一、 发展主义与经济增长 | 第50-58页 |
(一) 拉美的现代化与古典发展主义 | 第51-55页 |
(二) 东亚经济奇迹与新发展主义 | 第55-57页 |
(三) 经济发展主义的核心逻辑 | 第57-58页 |
二、 国家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 | 第58-61页 |
三、 发展型产业政策与产业变迁 | 第61-64页 |
(一) 发展型产业政策的定义 | 第62页 |
(二) 发展型产业政策的要素框架 | 第62-64页 |
第二章 发展型产业政策的萌芽与房地产业的初兴 | 第64-96页 |
一、 房地产业的早期发展(1992-1998) | 第64-80页 |
(一) 从起步到初兴 | 第64-70页 |
(二) 商品化与低度市场化 | 第70-74页 |
(三) 作为新兴产业 | 第74-77页 |
(四) 对居民生活的有限影响 | 第77-80页 |
二、 发展主义战略认知的早期建构 | 第80-86页 |
(一) “发展”作为一种理想和经济意识形态 | 第80-82页 |
(二) 市场作为一种神话的初现 | 第82-84页 |
(三) 房地产经济工具主义 | 第84-86页 |
三、 计划与行政主导下的产业政策 | 第86-89页 |
四、 增长与稳定的钟摆机制:产业幼稚的“恶果” | 第89-92页 |
五、 政企关系:体制依附下的“合作” | 第92-95页 |
六、 小结 | 第95-96页 |
第三章 从行政主导到市场机制:发展型产业政策的转型 | 第96-122页 |
一、 发展主义的战略认知的强化与调适 | 第96-108页 |
(一) 从数字增长到发展质量 | 第97-102页 |
(二) 市场的纵横与社会的回归 | 第102-106页 |
(三) 简单工具主义的超越 | 第106-108页 |
二、 市场化主导下的产业政策 | 第108-111页 |
三、 增长与稳定的钟摆机制:危机下的权宜选择 | 第111-116页 |
四、 政企关系:市场游戏中的博弈、共谋与合作 | 第116-120页 |
五、 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四章 产业政策转型下的房地产业(1998-2012) | 第122-136页 |
一、 产业“繁荣”的形成 | 第122-126页 |
二、 市场化水平的提升 | 第126-129页 |
三、 作为支柱或主导产业 | 第129-131页 |
四、 房地产深刻影响个人生活 | 第131-135页 |
五、 小结 | 第135-13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房地产业及其发展主义 | 第136-144页 |
一、 研究结论 | 第136-139页 |
二、 进一步讨论 | 第139-144页 |
(一) 中国房地产业:成也发展主义,败也发展主义 | 第139-141页 |
(二) 超越发展主义:重构产业良性发展机制 | 第141-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9页 |
附录:中国房地产业 1992-2012 年间主要政策文件 | 第159-183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83-184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84-185页 |
致谢 | 第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