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8-9页 |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9页 |
1.4 论文的框架结构 | 第9-11页 |
第二章 个人信贷管理审批系统实施的相关技术理论 | 第11-15页 |
2.1 业务流程管理理论 | 第11-12页 |
2.1.1 流程梳理 | 第11-12页 |
2.1.2 流程优化理论 | 第12页 |
2.1.3 流程重组理论 | 第12页 |
2.2 风险管理理论 | 第12-13页 |
2.2.1 损前目标 | 第13页 |
2.2.2 损后目标 | 第13页 |
2.3 企业信息化理论 | 第13-14页 |
2.4 电子商务理论 | 第14-15页 |
第三章 中国银行信贷工作现存问题 | 第15-23页 |
3.1 中国银行发展历程和光辉业绩 | 第15-16页 |
3.2 中国银行现有的信贷系统状况 | 第16-20页 |
3.2.1 中国银行信贷系统的发展 | 第16-17页 |
3.2.2 中国现有信贷系统结构介绍 | 第17-18页 |
3.2.3 现在信贷系统存在的问题 | 第18页 |
3.2.4 具体工作中的问题 | 第18-20页 |
3.3 国内同业银行信贷业务情况 | 第20-21页 |
3.3.1 国内其它银行同业在信贷工作的优势 | 第20-21页 |
3.3.2 其它银行同业贷款系统介绍 | 第21页 |
3.4 提升核心竞争力 | 第21-23页 |
3.4.1 提升核心竞争力 | 第22页 |
3.4.2 信贷系统建设 | 第22-23页 |
第四章 中国银行信贷管理审批系统的设计 | 第23-39页 |
4.1 设计原则 | 第23-24页 |
4.1.1 设计实施原则 | 第23页 |
4.1.2 运行管理原则 | 第23-24页 |
4.2 业务流程需求分析 | 第24-27页 |
4.2.1 客户管理 | 第24-25页 |
4.2.2 业务管理 | 第25-26页 |
4.2.3 利息管理 | 第26-27页 |
4.2.4 查询统计 | 第27页 |
4.3 系统目标 | 第27-28页 |
4.4 结构模式 | 第28-29页 |
4.5 系统框架 | 第29-37页 |
4.5.1 客户管理模块 | 第30-31页 |
4.5.2 业务管理模块 | 第31-34页 |
4.5.3 利息管理模块 | 第34-35页 |
4.5.4 系统管理模块 | 第35-36页 |
4.5.5 查询统计框架 | 第36-37页 |
4.6 针以往贷款工作中不足的完善 | 第37-39页 |
4.6.1 对业务流程的完善 | 第37页 |
4.6.2 对数据及数据工作的完善 | 第37-39页 |
第五章 中国银行信贷管理审批系统的实施 | 第39-46页 |
5.1 实施前提以及观念转变 | 第39-40页 |
5.1.1 实施前提 | 第39页 |
5.1.2 流程再造,观念转变 | 第39-40页 |
5.2 实施目标 | 第40-41页 |
5.3 实施要求 | 第41页 |
5.4 实施框架 | 第41-43页 |
5.4.1 内部集成业务处理模块,即内部账户的处理。具体要求做到 | 第42页 |
5.4.2 银行信贷管理层面使用的管理决策支持模块。具体要包括 | 第42页 |
5.4.3 对全行信贷数据信息进行统一模式处理 | 第42-43页 |
5.5 上线准备工作 | 第43页 |
5.6 上线风险防范策略 | 第43-46页 |
5.6.1 上线风险 | 第44页 |
5.6.2 防范策略 | 第44-46页 |
第六章 中国银行信贷管理审批系统的特点 | 第46-58页 |
6.1 基本功能 | 第46-49页 |
6.1.1 业务功能 | 第46-47页 |
6.1.2 机构类型和职能 | 第47-48页 |
6.1.3 柜员角色与职责 | 第48-49页 |
6.2 流程 | 第49-54页 |
6.2.1 新增贷款 | 第49-54页 |
6.3 综合统计及批量报表功能 | 第54-56页 |
6.3.1 综合统计 | 第54-55页 |
6.3.2 批量报表 | 第55-56页 |
6.4 特点 | 第56-58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8-61页 |
7.1 流程再造 | 第58-59页 |
7.2 加强风险监控 | 第59页 |
7.3 业务创新与启示 | 第59-60页 |
7.4 小结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