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功能材料论文

矿物基复合储热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调控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9页
目录第10-13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3-38页
    1.1 储热材料概述第13-27页
        1.1.1 储热技术第13-15页
        1.1.2 储热材料的种类第15-19页
        1.1.3 储热材料的制备第19-23页
        1.1.4 储热材料的应用第23-27页
    1.2 储热性能调控研究进展第27-31页
        1.2.1 导热系数第27-29页
        1.2.2 储热容量第29-31页
    1.3 矿物的储热特性第31-37页
        1.3.1 金属矿物的储热特性第32-33页
        1.3.2 非金属矿物的储热特性第33-36页
        1.3.3 矿物应用于储热材料的潜在优势第36-37页
    1.4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第37-38页
第2章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38-44页
    2.1 实验原料与试剂第38-39页
    2.2 实验仪器第39页
    2.3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方法第39-44页
        2.3.1 物相表征第39-40页
        2.3.2 形貌表征第40页
        2.3.3 原子力显微镜测试第40页
        2.3.4 岩相分析第40页
        2.3.5 红外表征第40-41页
        2.3.6 热分析第41页
        2.3.7 N_2吸附-脱附曲线第41页
        2.3.8 导热系数测试第41-42页
        2.3.9 储热容量测试第42页
        2.3.10 储放热性能测试第42-44页
第3章 矿物结构对储热性能的影响第44-56页
    3.1 引言第44-45页
    3.2 实验部分第45-46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6-55页
        3.3.1 热分析第46-47页
        3.3.2 物相分析第47-50页
        3.3.3 红外分析第50-51页
        3.3.4 形貌分析第51-52页
        3.3.5 储热性能第52-54页
        3.3.6 矿物结构对储热性能的影响机制第54-55页
    3.4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4章 矿物形貌对储热性能的影响第56-74页
    4.1 引言第56-57页
    4.2 实验部分第57-58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8-73页
        4.3.1 晶体结构第58-60页
        4.3.2 化学结构第60-61页
        4.3.3 微观结构第61-63页
        4.3.4 相变储热容量第63-65页
        4.3.5 导热系数第65-66页
        4.3.6 储放热性能第66-68页
        4.3.7 矿物形貌对储热性能的影响机制第68-73页
    4.4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5章 矿物改型增强储热性能的研究第74-94页
    5.1 引言第74页
    5.2 实验方法第74-76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76-92页
        5.3.1 磨矿方式对蛭石结构的影响第76-77页
        5.3.2 蛭石膨胀过程的结构演变第77-83页
        5.3.3 热性能与微结构研究第83-86页
        5.3.4 储热容量研究第86-87页
        5.3.5 导热系数研究第87-89页
        5.3.6 矿物改型增强储热性能的探究第89-92页
    5.4 本章小结第92-94页
第6章 矿物组合增强储热性能的研究第94-114页
    6.1 引言第94页
    6.2 实验方法第94-96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96-113页
        6.3.1 晶体结构分析第96-99页
        6.3.2 红外分析第99-101页
        6.3.3 形貌分析第101-103页
        6.3.4 储热容量与导热系数第103-105页
        6.3.5 储放热性能第105-107页
        6.3.6 耐热性能分析第107-108页
        6.3.7 膨润土/石墨/硬脂酸的表界面分析第108-110页
        6.3.8 矿物组合增强储热性能的协同效应第110-113页
    6.4 本章小结第113-114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14-117页
    7.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第114-115页
    7.2 工作展望第115-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3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业绩第133-135页
致谢第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若干过渡族金属及合金系统关键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下一篇:腐霉属的DNA条形码和分子系统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