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 第6-7页 |
摘要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4页 |
第二章 程天民军事医学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 | 第14-44页 |
2.1 萌芽:早期经历与求学 | 第15-21页 |
2.1.1 太湖之滨的和睦大家庭 | 第15-16页 |
2.1.2 誓死不做亡国奴 | 第16-17页 |
2.1.3 战火纷飞上苏中 | 第17-18页 |
2.1.4 国立中正医学院的学习生活 | 第18-19页 |
2.1.5 走上从军道路 | 第19-21页 |
2.2 形成发展:迈入军事医学领域 | 第21-29页 |
2.2.1 投身病理学教学岗位 | 第21-23页 |
2.2.2 一年受教、终身受益 | 第23-24页 |
2.2.3 不研究核武器防护怎么得了 | 第24-25页 |
2.2.4 参加两次核试验资料大总结 | 第25-27页 |
2.2.5 矢志不渝选择“硬骨头” | 第27-29页 |
2.3 集成实践:从教授到校长 | 第29-37页 |
2.3.1 军政“双肩挑”校长的严峻挑战 | 第29-31页 |
2.3.2 提出“两个取胜” | 第31-33页 |
2.3.3 理顺学校历史沿革 | 第33-34页 |
2.3.4 征地拓展发展空间 | 第34-35页 |
2.3.5 主动请辞,平静回归 | 第35-37页 |
2.4 拓展深化:大力建设军事医学学科 | 第37-43页 |
2.4.1 和平年代研究防原医学仍旧必要 | 第37-38页 |
2.4.2 延续防原医学事业的希望 | 第38-40页 |
2.4.3 创建“军事预防医学”新学科 | 第40-4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程天民军事医学教育思想体系 | 第44-83页 |
3.1 关于程天民军事医学教育思想体系的构建 | 第44-46页 |
3.2 军医大学的办学理念 | 第46-53页 |
3.2.1 发展军事医学是军医大学的根本任务 | 第46-48页 |
3.2.2 军事医学是军医大学的特色和优势 | 第48-50页 |
3.2.3 以质量取胜,以特色取胜 | 第50-53页 |
3.3 军医大学的人才培养 | 第53-60页 |
3.3.1 实行医学生和研究生两条培养轨道 | 第53-54页 |
3.3.2 传授知识、培养智能、提升素质 | 第54-56页 |
3.3.3 研究生培养的四点原则 | 第56-59页 |
3.3.4 努力成为博大胸怀、博大精深之士 | 第59-60页 |
3.4 军医大学的教学 | 第60-71页 |
3.4.1 教师要努力实现教与研在自身的相辅相成 | 第60-61页 |
3.4.2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 | 第61-63页 |
3.4.3 寓德育于智育之中 | 第63-65页 |
3.4.4 努力讲好每一堂课 | 第65-71页 |
3.5 军医大学的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 | 第71-78页 |
3.5.1 学科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水平是标志 | 第71-72页 |
3.5.2 慎重选择科研方向,难在坚持、贵在坚持、成在坚持 | 第72-75页 |
3.5.3 发挥科室主任的重要作用 | 第75-77页 |
3.5.4 培养造就优秀领军人才 | 第77-78页 |
3.6 军医大学的管理 | 第78-82页 |
3.6.1 管理的实质是管“人” | 第78-80页 |
3.6.2 管理要从严防软 | 第80页 |
3.6.3 管理要抓重点、利长远 | 第80-8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四章 程天民军事医学教育思想的启示 | 第83-126页 |
4.1 口述史研究方法及过程 | 第83-102页 |
4.2 军医大学校长的成熟品质 | 第102-115页 |
4.2.1 志向信念:将个人志向抱负融入国家和军队的需求之中 | 第102-103页 |
4.2.2 实践基础: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思考 | 第103-107页 |
4.2.3 思维基础:辩证创新的思维方式 | 第107-111页 |
4.2.4 厚实底蕴:科技与人文结合的情怀 | 第111-115页 |
4.3 毫不动摇地坚持“两个取胜” | 第115-124页 |
4.3.1 明确姓军为兵、发展军事医学的办学定位 | 第115-118页 |
4.3.2 突出鲜明的军事医学办学特色 | 第118-120页 |
4.3.3 实施内涵发展、特色竞争的办学战略 | 第120-122页 |
4.3.4 优先发展军事医学,强化学科特色质量 | 第122-12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24-126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126-129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126-127页 |
5.2 研究特色及创新之处 | 第127-128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3-135页 |
附录 | 第135-13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39-140页 |
致谢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