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台湾基层治理中组织关系的研究及进展 | 第12-22页 |
一、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 第12页 |
二、文献回顾及简要述评 | 第12-18页 |
(一) 台湾地区学术界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二) 大陆地区学术界研究现状 | 第17页 |
(三) 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 第17-18页 |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结构 | 第18-20页 |
(一)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8-19页 |
(二)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 | 第19-20页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页 |
(一) 社区发展 | 第20页 |
(二) 村里 | 第20页 |
五、研究路线图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台湾基层治理体制历史变迁 | 第22-37页 |
一、政府与社会的结合:台湾基层治理组织实体 | 第22-25页 |
二、从“自治雏形”到“行政编组”:台湾村里组织历史变迁 | 第25-30页 |
(一) 自治的形式初创:明清时期的基层治理体制 | 第26-27页 |
(二) 社会控制的政治机制:日据时期的保甲制度 | 第27页 |
(三) 选举动员的政治机制:威权统治时期的村里制度 | 第27-28页 |
(四) 转型重组中的行政编组:自由化时期的村里制度 | 第28-30页 |
三、从“行政角色”到“人民团体”:台湾社区的兴起与发展 | 第30-33页 |
(一) 注重“硬件”建设的社区发展政策 | 第30-32页 |
(二) 注重“软件”建设的社区营造计划 | 第32-33页 |
四、小结 | 第33-37页 |
第三章 台湾基层组织的资源争夺 | 第37-50页 |
一、地域的重合与资源的割裂 | 第37-39页 |
二、内生资源的缺失与外部经费的竞争 | 第39-43页 |
三、人力的匮乏与人才的争夺 | 第43-47页 |
四、竞争性选举与畸形化互动 | 第47-48页 |
五、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台湾基层组织的功能重叠 | 第50-59页 |
一、宏观定位:功能的同质化 | 第50-53页 |
二、微观运行:业务的雷同性 | 第53-56页 |
三、服务对象的重合:基层代表性的争夺 | 第56-58页 |
四、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台湾基层组织的领袖冲突 | 第59-64页 |
一、功能的重合与角色的冲突 | 第59-61页 |
二、选举恩怨、派系介入与角色对抗 | 第61-63页 |
三、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台湾基层组织的互动模式及其绩效 | 第64-70页 |
一、如何作为?——互动之影响因素 | 第64-66页 |
二、作为如何?——互动模式之分析 | 第66-68页 |
(一) 相互对立型的互动模式 | 第66-67页 |
(二) 互不干涉型的互动模式 | 第67页 |
(三) 选择性合作型的互动模式 | 第67页 |
(四) 相互合作型的互动模式 | 第67-68页 |
(五) 冲突亦或合作? | 第68页 |
三、小结 | 第68-70页 |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 第70-73页 |
一、从“功能互补”到“组织竞合”:基层治理体制变迁困境 | 第70页 |
二、“多元分散”还是“权威集中”?——功能重合利弊分析 | 第70-71页 |
三、从“威权控制”到“双向互动”:政府与社会的互动机制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4页 |
后记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