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基于储层流动单元研究低渗透非均质油藏开发潜力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前言第10-20页
    1.1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6页
        1.2.1 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剩余油研究现状第13-16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6-17页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7-18页
        1.4.1 研究方法第17页
        1.4.2 技术路线第17-18页
    1.5 取得的成果和认识第18-20页
第二章 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第20-45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20-23页
        2.1.1 地层划分与对比第20页
        2.1.2 油藏构造特征第20-22页
        2.1.3 沉积背景第22-23页
        2.1.4 生产开发简况第23页
    2.2 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第23-28页
        2.2.1 储层流动单元分析原理第23-24页
        2.2.2 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依据第24-25页
        2.2.3 长 6 流动单元划分方法第25-26页
        2.2.4 储层流动层带指标及聚类分析第26-28页
    2.3 储层流动单元综合评价标准及权值的建立第28-33页
        2.3.1 储层流动单元分类评价方法第28-31页
        2.3.2 建立长 6 储层流动单元综合评价标准及权值第31-33页
    2.4 储层流动单元综合处理和分析第33-38页
    2.5 长 6 流动单元储层综合评价分析第38-45页
第三章 单井控制地质储量第45-62页
    3.1 储量计算方法及计算单元第45-46页
        3.1.1 储量计算方法第45页
        3.1.2 储量计算单元第45-46页
    3.2 储量计算参数的确定第46-51页
        3.2.1 含油面积第46-48页
        3.2.2 有效厚度第48-49页
        3.2.3 有效孔隙度第49-50页
        3.2.4 原始含油饱和度第50-51页
        3.2.5 油层平均原油体积系数和平均原油密度第51页
    3.3 单井控制地质储量计算第51-62页
        3.3.1 技术采收率第51页
        3.3.2 单井储量计算第51-62页
第四章 研究区剩余油开发潜力及分布规律研究第62-80页
    4.1 长 6 油藏形成的控制因素第62-64页
        4.1.1 沉积作用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第62-63页
        4.1.2 成岩作用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第63页
        4.1.3 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的控制作用第63-64页
        4.1.4 流动单元控制储层渗流、储集特征及含油气特征第64页
    4.2 剩余油形成机理研究第64-65页
        4.2.1 受地质因素影响的剩余油形成机理第64-65页
        4.2.2 剩余油形成的开发因素第65页
    4.3 剩余油分布富集规律研究第65-68页
        4.3.1 研究区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第65-67页
        4.3.2 研究区剩余油分布规律分析第67-68页
    4.4 基于流动单元的开发潜力研究第68-80页
        4.4.1 利用单井控制储量研究剩余油分布规模第68-71页
        4.4.2 利用流动单元“甜点”圈定有利开发区域第71页
        4.4.3 基于流动单元和单井控制剩余油研究开发潜力第71-80页
结论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第85-86页
致谢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温高压缝洞型储层电阻率理论研究
下一篇:涩北气田细粒储层地质特征与气水分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