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6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23页 |
1.2.1 基于孔隙理论的电阻率模型 | 第12-19页 |
1.2.2 基于有效介质理论的电阻率模型 | 第19-20页 |
1.2.3 基于实验分析的电阻率模型 | 第20-21页 |
1.2.4 储层电阻率的温度特性 | 第21-22页 |
1.2.5 储层电阻率的压力特性 | 第22-2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3-2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25-26页 |
第二章 缝洞型储层的双孔隙和三孔隙电阻率模型 | 第26-40页 |
2.1 双孔隙储层的电阻率理论模型 | 第26-32页 |
2.1.1 Warren-Root 导电模型 | 第26-27页 |
2.1.2 基质-裂缝型双孔隙储层的电阻率理论模型 | 第27-30页 |
2.1.3 基质-非连通孔洞型双孔隙储层的电阻率理论模型 | 第30-31页 |
2.1.4 裂缝-非连通孔洞型双孔隙储层的电阻率理论模型 | 第31页 |
2.1.5 连通孔洞型双孔隙储层的电阻率理论模型 | 第31-32页 |
2.2 三孔隙储层的电阻率理论模型 | 第32-33页 |
2.3 缝洞型储层电阻率模型的验证及分析 | 第33-38页 |
2.3.1 与相关理论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33-37页 |
2.3.2 与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37-38页 |
2.4 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基于缝洞型储层电阻率模型的孔隙结构指数分析 | 第40-49页 |
3.1 五个电阻率模型的特点对比分析 | 第41-42页 |
3.2 五个电阻率模型的实验对比分析 | 第42-43页 |
3.3 孔隙结构对孔隙结构指数的影响分析 | 第43-47页 |
3.3.1 基质-裂缝型双孔隙储层的 m 变化 | 第43-44页 |
3.3.2 基质-非连通孔洞型双孔隙储层的 m 变化 | 第44-45页 |
3.3.3 裂缝-非连通孔洞型双孔隙储层的 m 变化 | 第45-46页 |
3.3.4 基质-裂缝-非连通孔洞型三孔隙储层的 m 变化 | 第46-47页 |
3.4 孔隙结构指数物理含义的综合分析 | 第47-48页 |
3.5 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缝洞型储层的电阻率-温度模型 | 第49-62页 |
4.1 温度对储层内部物质导电特性的影响 | 第49-51页 |
4.1.1 温度对岩石颗粒导电特性影响 | 第49页 |
4.1.2 温度对金属导电特性影响 | 第49-50页 |
4.1.3 温度对地层水导电特性影响 | 第50-51页 |
4.2 温度对储层岩石孔隙结构的影响 | 第51-52页 |
4.3 高温下缝洞型储层电阻率孔隙模型 | 第52-61页 |
4.3.1 单孔隙储层电阻率-温度模型 | 第52-55页 |
4.3.2 双孔隙储层电阻率-温度模型 | 第55-59页 |
4.3.3 三孔隙储层电阻率-温度模型 | 第59-61页 |
4.4 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缝洞型储层的电阻率-压力模型 | 第62-76页 |
5.1 压力对储层内部物质导电特性的影响 | 第62-63页 |
5.1.1 压力对岩石颗粒导电特性影响 | 第62页 |
5.1.2 压力对金属导电特性影响 | 第62-63页 |
5.2 压力对储层岩石孔隙结构的影响 | 第63-65页 |
5.3 高压下缝洞型储层电阻率孔隙模型 | 第65-75页 |
5.3.1 单孔隙储层电阻率-压力模型 | 第65-68页 |
5.3.2 双孔隙储层电阻率-压力模型 | 第68-72页 |
5.3.3 三孔隙储层电阻率-压力模型 | 第72-75页 |
5.4 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高温高压缝洞型储层电阻率复合模型及应用 | 第76-83页 |
6.1 高温高压对缝洞型储层孔隙结构的共同作用 | 第76-77页 |
6.2 高温高压对缝洞型储层电阻率的共同作用 | 第77-81页 |
6.2.1 裂缝型储层电阻率-温度-压力模型 | 第77-79页 |
6.2.2 基质-非连通孔洞型双孔隙储层电阻率-温度-压力模型 | 第79-80页 |
6.2.3 三孔隙储层电阻率-温度-压力模型 | 第80-81页 |
6.3 高温高压缝洞型储层电阻率复合模型的应用 | 第81-82页 |
6.4 小结 | 第82-83页 |
结论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