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0-11页 |
1.3.1 研究的内容 | 第10-11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11页 |
1.4 相关论题的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4.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1页 |
1.4.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12-13页 |
1.5.1 创新之处 | 第12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基础理论 | 第13-19页 |
2.1 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典论述 | 第13-16页 |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 | 第13-14页 |
2.1.2 列宁斯大林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 | 第14-15页 |
2.1.3 毛泽东邓小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 | 第15-16页 |
2.2 发展经济学中关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典论述 | 第16-17页 |
2.2.1 刘易斯的异地转移思想 | 第16页 |
2.2.2 舒尔茨的就地转移思想 | 第16-17页 |
2.2.3 托达罗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解释 | 第17页 |
2.3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理论论述 | 第17-19页 |
2.3.1 二元经济结构论 | 第17-18页 |
2.3.2 二元经济结构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第18-19页 |
第三章 邯郸区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概述 | 第19-27页 |
3.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 第19-20页 |
3.1.1 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庞大 | 第19页 |
3.1.2 劳动力分布密度比较高且各县分布不均 | 第19-20页 |
3.1.3 第一产业仍是吸纳劳动力资源的主力行业 | 第20页 |
3.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20-23页 |
3.2.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存在盲目性 | 第20-21页 |
3.2.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渠道不通畅 | 第21-22页 |
3.2.3 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 | 第22-23页 |
3.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 | 第23-27页 |
3.3.1 就近就地转移 | 第23-25页 |
3.3.1.1 就近就地转移的背景 | 第23-24页 |
3.3.1.2 就近就地转移的契机 | 第24-25页 |
3.3.2 跨地区转移 | 第25-27页 |
第四章 邯郸区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 第27-33页 |
4.1 现行土地制度的双重功能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第27-29页 |
4.1.1 土地制度的保障功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 第27-28页 |
4.1.2 土地制度的经济功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 第28页 |
4.1.2.1 衣食功能 | 第28页 |
4.1.2.2 就业功能 | 第28页 |
4.1.3 保障功能和经济功能的相互影响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第28-29页 |
4.2 现行的户籍制度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第29-31页 |
4.2.1 简述现行户籍制度 | 第29-30页 |
4.2.2 户籍制度使转移进城的农村劳动力面临较高的“准入门槛” | 第30页 |
4.2.3 户籍制度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够彻底 | 第30-31页 |
4.3 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 | 第31-33页 |
4.3.1 农村教育的发展严重滞后 | 第31-32页 |
4.3.2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不成体系 | 第32-33页 |
第五章 结论及城镇化过程中邯郸区县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建议 | 第33-39页 |
5.1 结论 | 第33-34页 |
5.1.1 转移从农业逐渐转向非农产业 | 第33页 |
5.1.2 转移类型从生存型逐渐过渡到发展型 | 第33-34页 |
5.2 城镇化过程中邯郸区县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建议 | 第34-39页 |
5.2.1 加快土地及户籍制度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 第34-36页 |
5.2.1.1 加快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第34-35页 |
5.2.1.2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第35-36页 |
5.2.2 加强转移载体建设,丰富转移途径 | 第36-37页 |
5.2.3 加速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劳动力一体化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