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2页 |
一、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7-8页 |
二、 学术界目前研究现状概述 | 第8-10页 |
三、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解析 | 第12-19页 |
第一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 第12-14页 |
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含义 | 第12-13页 |
二、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原则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 | 第14-19页 |
一、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 | 第14-15页 |
二、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强固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阵地 | 第15-16页 |
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增强党的理论生机与活力 | 第16-17页 |
四、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强化对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教育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 | 第19-31页 |
第一节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 第19-22页 |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 第19-21页 |
二、 坚持关注人民群众利益的现实问题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坚持以群众为主体对象 | 第22-25页 |
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第22-23页 |
二、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 第23-24页 |
三、 人民群众是认识活动的主体 | 第24-25页 |
第三节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坚持宣传教育形式多样化 | 第25-28页 |
一、 新闻媒体 | 第25-26页 |
二、 文艺工作 | 第26-27页 |
三、 学校教育 | 第27页 |
四、 网络教育 | 第27-28页 |
第四节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坚持群众实践的检验标准 | 第28-31页 |
一、 能解决群众的问题 | 第28-29页 |
二、 能让群众心服口服 | 第29页 |
三、 能使影响的覆盖面更广时间更长 | 第29-30页 |
四、 能使社会和谐的程度提高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问题的路径探析 | 第31-41页 |
第一节 必须深刻认识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 第31-34页 |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 第33页 |
二、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 第33-34页 |
三、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 第34页 |
第二节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 第34-37页 |
一、 坚持党的领导 | 第34-36页 |
二、 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 第36-37页 |
第三节 必须多渠道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和普及活动 | 第37-41页 |
一、 必须创新话语方式,把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转化为大众化的话语 | 第38页 |
二、 必须创新传播方式,变单向灌输为主动接受的双向互动 | 第38页 |
三、 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发动群众,构筑平台和中介桥梁 | 第38-39页 |
四、 必须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培养接班人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