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心理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目录第6-9页
绪论第9-14页
    一、 研究对象第9-10页
    二、 研究意义第10-11页
    三、 研究方法第11-12页
    四、 研究综述第12-14页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问题的理论基础第14-24页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接受的条件和作用第14-18页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的条件第14-16页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的过程第16-18页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地位第18-19页
        一、 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完备的和严密的科学第18页
        二、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马克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第18-19页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保证第19页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的群众基础和心理分析第19-24页
        一、 历来对群众的评价第19-20页
        二、 群众心理的分析第20-24页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的要素分析第24-33页
    第一节 接受理论简述第24-25页
    第二节 接受主体第25页
    第三节 接受客体第25-26页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者的立场和利益第26-28页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者的立场第26-27页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者的利益第27-28页
    第五节 接受的心理第28-33页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的心理结构分析第33-43页
    第一节 需求层次理论第33-35页
        一、 需求的内容概括第33页
        二、 需求层次的划分第33-35页
    第二节 接受的心理要素第35-40页
        一、 情感要素第35-36页
        二、 态度要素第36-38页
        三、 价值观要素第38-40页
    第三节 接受双方的心理互动第40-43页
        一、 心理互动的概念第40页
        二、 心理互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活动可接受性的影响第40-42页
        三、 心理互动的理想状态第42-43页
第四章 有效生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心理的方法和途径第43-53页
    第一节 接受双方的心理调谐第43-45页
        一、 心理调谐的必要性第43页
        二、 了解研究受众第43-44页
        三、 运用心理机制进行心理调谐第44-45页
    第二节 接受的途径第45-48页
        一、 符合接受主体心理第45-46页
        二、 有利于接受者的行为认同第46-47页
        三、 制度保障是实现机制构建的条件第47-48页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的评价第48-53页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评价体系的由来第48-49页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评价的模式构建第49-51页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评价体系的科学化第51-53页
结语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6页
致谢第56-5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河北省R&D资源区域布局优化的政府政策和机制研究
下一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