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乡村治理中的政治不信任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导论第9-45页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1页
    二、文献综述第11-24页
    三、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第24-42页
    四、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及方法第42-45页
第一章 中西语境下政治不信任的学理考察第45-60页
    第一节 政治不信任与政治信任的转换逻辑第45-47页
        一、政治不信任与政治信任既二元对立又共生共存第45-46页
        二、政治不信任与政治信任相互转化第46-47页
        三、政治不信任与政治信任的合理均衡第47页
    第二节 西方语境中政治不信任的问题逻辑第47-52页
        一、“共和”传统与分权制衡第47-49页
        二、权力的工具性与人性的“幽暗意识”第49-51页
        三、批判型公民的成长与福利国家发展危机第51-52页
    第三节 农村场域中政治不信任的传统根由第52-60页
        一、传统文化与官本位惯例第52-54页
        二、传统社会结构的“弊病”第54-56页
        三、传统治理格局的离散第56-58页
        四、历次政治运动的“后遗症”第58-60页
第二章 乡村治理中政治不信任的现实审视第60-82页
    第一节 乡村治理中政治不信任的主要表现第60-70页
        一、农民政治的“退出”与非理性“表达”行为频发第60-62页
        二、基层政府信任大量流失第62-65页
        三、政府与民众的病态互动第65-66页
        四、政治信任外部化倾向突出第66-68页
        五、过度的戒备和防范意识凸显第68-70页
    第二节 乡村治理中政治不信任的可能后果第70-73页
        一、弱化政治价值认同第70-71页
        二、诱发政府治理危机第71-72页
        三、威胁政府合法性基础第72-73页
    第三节 乡村治理中政治不信任问题的生成原因第73-82页
        一、传统断裂与价值冲突第73-75页
        二、制度性缺陷与政府行为失范第75-78页
        三、利益分化与分配失衡第78-80页
        四、社会建设相对滞后第80-82页
第三章 乡村治理中政治不信任问题的解构路径第82-100页
    第一节 筑牢意识形态屏障第82-86页
        一、培育农民的公民精神与政治主体意识第82-84页
        二、营造良性政治文化第84-85页
        三、建构社会共享价值体系第85-86页
    第二节 强化制度体系建设第86-92页
        一、健全法治制度体系第86-88页
        二、实现政党信任转型第88-89页
        三、重塑诚信政府第89-91页
        四、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第91-92页
    第三节 切实保障农民权益第92-96页
        一、落实惠农政策第92-93页
        二、统筹城乡发展第93-94页
        三、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第94-95页
        四、创新农民利益协调机制第95-96页
    第四节 优化乡村政治生态环境第96-100页
        一、理顺政治系统内部关系第96-97页
        二、拓宽农民利益诉求渠道第97-98页
        三、构建农村社会信用体系第98页
        四、培育农村新型社会组织第98-100页
结语第100-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7页
致谢第107-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我国户籍政策终结的策略选择
下一篇:我国县域环境治理中的政府角色--X县政府环境治理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