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3-15页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文章思路 | 第14页 |
1.3.3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 我国黄金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15-23页 |
2.1 黄金产业的界定 | 第15-16页 |
2.2 我国黄金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16-21页 |
2.2.1 我国黄金资源分析 | 第16-18页 |
2.2.2 我国黄金产量分析 | 第18页 |
2.2.3 我国黄金产业结构分析 | 第18-21页 |
2.3 我国黄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1-23页 |
2.3.1 生产水平落后,资源保证程度低 | 第21页 |
2.3.2 大规模黄金企业较少,产业集中度低 | 第21-22页 |
2.3.3 我国黄金产业链安排不合理 | 第22-23页 |
2.3.4 生产方式粗放,产业效率较低 | 第23页 |
3 效率及其评价方法 | 第23-33页 |
3.1 效率的含义 | 第23-25页 |
3.2 效率的评价方法 | 第25-28页 |
3.2.1 多指标综合评价法 | 第25-26页 |
3.2.2 灰色关联度法 | 第26页 |
3.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26页 |
3.2.4 投入产出法 | 第26页 |
3.2.5 层次分析法 | 第26-27页 |
3.2.6 前沿效率分析法 | 第27-28页 |
3.3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 | 第28-32页 |
3.3.1 数据包络分析(DEA)的优点 | 第29页 |
3.3.2 数据包络分析(DEA)的缺点 | 第29-30页 |
3.3.3 固定规模报酬DEA模型(CZR) | 第30-31页 |
3.3.4 可变规模报酬DEA模型(BC2) | 第31-32页 |
3.4 Malmquist指数 | 第32-33页 |
4 我国黄金产业效率的实证分析 | 第33-43页 |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样本的选择 | 第33-36页 |
4.1.1 评价的目的 | 第33-34页 |
4.1.2 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34-35页 |
4.1.3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第35-36页 |
4.1.4 选择决策单元 | 第36页 |
4.2 DEA的实证分析 | 第36-42页 |
4.2.1 2009-2011年间我国黄金上市企业效率分析 | 第36-38页 |
4.2.2 2011年我国黄金上市公司效率分析 | 第38-40页 |
4.2.3 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测度 | 第40-42页 |
4.3 小结 | 第42-43页 |
4.3.1 我国黄金上市企业总体效率不高,企业间效率差异较大 | 第42-43页 |
4.3.2 纯技术效率较低,其变动同综合技术效率变动基本趋于一致 | 第43页 |
4.3.3 规模效率递增趋势明显 | 第43页 |
4.3.4 我国黄金企业生产能力逐步提高 | 第43页 |
4.3.5 全要素生产效率的提高绝大部分源自技术的进步 | 第43页 |
5 提升我国黄金产业效率的政策建议 | 第43-45页 |
5.1 促进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淘汰落后产能 | 第43-44页 |
5.2 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加规模收益 | 第44-45页 |
5.3 规范黄金行业开发秩序,提高开发效率 | 第45页 |
5.4 加强经营管理水平,充分利用各种投入要素 | 第4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45-4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6-47页 |
6.1.1 我国黄金上市企业总体效率不高,企业间效率差异较大 | 第46页 |
6.1.2 大规模企业少,同国际先进黄金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 | 第46页 |
6.1.3 小型企业多、产业集中度不高 | 第46页 |
6.1.4 大多数企业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区间 | 第46-47页 |
6.1.5 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劳动力投入冗余 | 第47页 |
6.1.6 整体工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 | 第47页 |
6.2 本文创新点 | 第47页 |
6.3 文章的不足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科研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