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失真的中文文本水印技术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2页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6页 |
1.5 本文章节安排 | 第16-17页 |
第2章 数字水印技术概述 | 第17-29页 |
2.1 数字水印的基本概念 | 第17-20页 |
2.1.1 数字水印的原理 | 第17-18页 |
2.1.2 数字水印的基本特点 | 第18页 |
2.1.3 数字水印的分类 | 第18-20页 |
2.2 文本水印技术 | 第20-26页 |
2.2.1 传统的文本水印技术 | 第21-24页 |
2.2.2 无失真的文本水印技术 | 第24-26页 |
2.2.3 文本水印的攻击方法 | 第26页 |
2.3 当前文本数字水印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3章 基于编码映射的中文文本水印方法 | 第29-38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相关理论与技术 | 第29-31页 |
3.2.1 中文文本分词技术 | 第29-30页 |
3.2.2 同义词词林 | 第30-31页 |
3.2.3 Huffman 编码 | 第31页 |
3.2.4 混沌加密 | 第31页 |
3.3 基于编码映射的中文文本水印方法 | 第31-34页 |
3.3.1 水印信息的生成 | 第32页 |
3.3.2 高频语义集合的编码 | 第32页 |
3.3.3 水印嵌入算法 | 第32-33页 |
3.3.4 水印提取算法 | 第33-34页 |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4-37页 |
3.4.1 不可感知性 | 第34-35页 |
3.4.2 水印容量 | 第35页 |
3.4.3 鲁棒性实验与分析 | 第35-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基于句子多特征融合的中文文本零水印方法 | 第38-51页 |
4.1 引言 | 第38页 |
4.2 相关理论与技术 | 第38-39页 |
4.2.1 语义消歧 | 第38-39页 |
4.2.2 信息熵 | 第39页 |
4.3 基于句子多特征融合的中文文本零水印方法 | 第39-46页 |
4.3.1 句子特征的提取 | 第40-43页 |
4.3.2 句子权重的计算 | 第43页 |
4.3.3 水印信息的构造 | 第43-44页 |
4.3.4 文本水印的检测 | 第44-46页 |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6-49页 |
4.4.1 相关阈值确定 | 第46-47页 |
4.4.2 鲁棒性实验 | 第47-48页 |
4.4.3 对比实验 | 第48-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59-60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活动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