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1 国外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内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 第18-21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2.1.1 中等职业教育 | 第18页 |
2.1.2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 | 第18-19页 |
2.2 基础理论 | 第19-21页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9页 |
2.2.2 现代职业教育理论 | 第19-20页 |
2.2.3 公共物品理论 | 第20-21页 |
第3章 国外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及借鉴 | 第21-25页 |
3.1 国外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 | 第21-23页 |
3.1.1 教育体系初具规模 | 第21页 |
3.1.2 资金筹措渠道多样 | 第21-22页 |
3.1.3 立法保障教育发展 | 第22页 |
3.1.4 实行灵活的教育形式 | 第22-23页 |
3.2 国外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借鉴 | 第23-25页 |
3.2.1 国外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重视实践教学 | 第23页 |
3.2.2 经费以国家投入为主并多渠道筹措 | 第23-24页 |
3.2.3 靠政策法律支撑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 第24-25页 |
第4章 牡丹江市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现状 | 第25-29页 |
4.1 办学模式 | 第25-26页 |
4.2 学校分布 | 第26页 |
4.3 经费投入 | 第26页 |
4.4 专业设置 | 第26-27页 |
4.5 教学内容 | 第27页 |
4.6 生师情况 | 第27-28页 |
4.7 职业指导 | 第28-29页 |
第5章 牡丹江市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29-42页 |
5.1 存在问题 | 第29-36页 |
5.1.1 生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29-30页 |
5.1.2 经费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5.1.3 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5.1.4 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5.1.5 实习实训基地使用及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5.1.6 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5.2 成因分析 | 第36-42页 |
5.2.1 观念的影响 | 第36页 |
5.2.2 政策法规指导力度和可操作性不强 | 第36-37页 |
5.2.3 筹措经费渠道缺乏 | 第37页 |
5.2.4 二元结构与社会分层的影响 | 第37-38页 |
5.2.5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因素 | 第38-42页 |
第6章 促进牡丹江市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2-51页 |
6.1 通过内部建设与政策支持来化解生源问题 | 第42-43页 |
6.1.1 巩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 | 第42页 |
6.1.2 完成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任务 | 第42-43页 |
6.2 提高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认识 | 第43页 |
6.3 多渠道筹措经费 | 第43-45页 |
6.3.1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 第43-44页 |
6.3.2 整合资源,治理无序竞争 | 第44页 |
6.3.3 加大投入,拓宽投资渠道 | 第44-45页 |
6.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 第45-46页 |
6.4.1 拓宽教师引进渠道 | 第45-46页 |
6.4.2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 第46页 |
6.5 明确办学目标,优化专业设置 | 第46-47页 |
6.6 完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 第47-49页 |
6.6.1 加大实施实训基地建设工作 | 第47页 |
6.6.2 构建基地建设保障机制 | 第47-48页 |
6.6.3 推进实训基地建设进程 | 第48-49页 |
6.7 加强职业指导,提高就业水平 | 第49-51页 |
6.7.1 建立完善就业指导组织机构 | 第49页 |
6.7.2 探索多样化的职业指导途径 | 第49-51页 |
第7章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作者简介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