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前言 | 第7-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目录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1.1 褐飞虱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1.1.1 形态特征 | 第14页 |
1.1.2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 第14-15页 |
1.1.3 发生特点 | 第15页 |
1.2 昆虫复眼研究概况 | 第15-21页 |
1.2.1 形态与结构 | 第15-16页 |
1.2.2 复眼色素组成 | 第16-19页 |
1.2.2.1 眼黄色素 | 第17页 |
1.2.2.2 蝶啶色素 | 第17-19页 |
1.2.3 眼色突变及其影响因素 | 第19-21页 |
1.2.3.1 传递途径突变 | 第19-20页 |
1.2.3.2 眼色素合成途径突变 | 第20-21页 |
1.2.3.4 蝶啶合成途径突变 | 第21页 |
1.3 褐飞虱复眼研究概况 | 第21-24页 |
1.3.1 形态与结构 | 第21-22页 |
1.3.2 眼色突变的遗传机制 | 第22-24页 |
第二章 褐飞虱红眼突变型复眼形态与超微结构的观察 | 第24-3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2.1.1 试虫 | 第24页 |
2.1.2 光学显微镜观察 | 第24-25页 |
2.1.3 扫描电镜观察 | 第25页 |
2.1.4 透射电镜观察 | 第25-26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6-28页 |
2.3.1 褐飞虱复眼外部形态的光学显微镜观察 | 第26页 |
2.3.2 褐飞虱复眼外部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26页 |
2.3.3 褐飞虱复眼内部结构的透射电镜观察 | 第26-28页 |
2.3.3.1 屈光系统 | 第27页 |
2.3.3.2 感光系统 | 第27页 |
2.3.3.3 色素细胞 | 第27-28页 |
2.3.3.4 褐飞虱红眼突变型与褐眼野生型雌成虫复眼内部结构的比较 | 第28页 |
2.4 讨论 | 第28-29页 |
附图 | 第29-34页 |
第三章 褐飞虱红眼突变型眼色素含量的测定 | 第34-3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3.1.1 试虫 | 第34页 |
3.1.2 色素含量测定 | 第34-35页 |
3.1.2.1 眼黄色素的含量测定 | 第34页 |
3.1.2.2 喋啶色素的含量测定 | 第34-35页 |
3.1.3 数据分析 | 第3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5页 |
3.3 讨论 | 第35-38页 |
第四章 褐飞虱红眼突变型基因表达谱的分析 | 第38-57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1页 |
4.1.1 试虫 | 第38页 |
4.1.2 总RNA提取 | 第38页 |
4.1.3 总RNA质量评估 | 第38页 |
4.1.4 测序质量评估 | 第38-39页 |
4.1.4.1 测序饱和度分析 | 第38-39页 |
4.1.4.2 测序随机性分析 | 第39页 |
4.1.5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9-40页 |
4.1.5.1 基因表达量 | 第39-40页 |
4.1.5.2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第40页 |
4.1.5.3 基因Ontology功能分类 | 第40页 |
4.1.5.4 Pathway显著性富集分析 | 第40页 |
4.1.6 差异表达基因的qPCR验证 | 第40-4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2页 |
4.2.1 总RNA质量评价 | 第41页 |
4.2.2 测序质量评估 | 第41页 |
4.2.3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41-42页 |
4.2.4 差异表达基因的qPCR验证 | 第42页 |
4.3 讨论 | 第42-44页 |
附图表 | 第44-57页 |
第五章 小结 | 第57-59页 |
5.1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 第57页 |
5.2 今后有待研究的问题 | 第57-5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