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黄淮潮土性质及小麦玉米生长的调控效应

致谢第4-9页
摘要第9-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4页
    1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2-21页
        1.1 土壤紧实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第12-14页
        1.2 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第14-18页
        1.3 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第18-20页
        1.4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的交互效应第20-21页
    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1页
    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1-22页
        3.1 研究内容第21-22页
        3.2 技术路线第22页
    参考文献第22-34页
第二章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第34-5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4-38页
        1.1 试验概况第34-35页
        1.2 试验设计第35-36页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36-38页
        1.4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第3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8-48页
        2.1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第38-42页
        2.2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第42-48页
    3 讨论第48-50页
        3.1 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第48-49页
        3.2 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第49-50页
        3.3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的交互作用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第50页
    4 结论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4页
第三章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根系生长及分布的影响第54-7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4-56页
        1.1 试验设计第54-55页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55页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第55-5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6-67页
        2.1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根系分布和根系活力的影响第56-60页
        2.2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夏玉米根系分布和根系活力的影响第60-64页
        2.3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根腐病发病率的影响第64-65页
        2.4 相关分析第65-67页
    3 讨论第67-69页
        3.1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作物根系生长和分布的影响第67-68页
        3.2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作物根系活力的影响第68-69页
    4 结论第69页
    参考文献第69-74页
第四章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和夏玉米光合特性及叶片衰老的影响第74-8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4-75页
        1.1 试验设计第74页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74-75页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第7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5-81页
        2.1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衰老生理的影响第75-78页
        2.2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夏玉米光合特性及衰老生理的影响第78-81页
    3 讨论第81-84页
        3.1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冬小麦群体发育的影响第81-82页
        3.2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夏玉米植株性状的影响第82-83页
        3.3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和夏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第83页
        3.4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和夏玉米后期叶片衰老的影响第83-84页
    4 结论第84页
    参考文献第84-87页
第五章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第87-10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7-88页
        1.1 试验设计第87页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87-88页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第8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88-100页
        2.1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和夏玉米植株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第88-91页
        2.2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养分吸收与转运的影响第91-95页
        2.3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夏玉米养分吸收与转运的影响第95-99页
        2.4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和夏玉米NPK利用效率的影响第99-100页
    3 讨论第100-102页
        3.1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第100-101页
        3.2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第101-102页
    4 结论第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4页
第六章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和夏玉米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第104-11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04-105页
        1.1 试验设计第104页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104页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第104-10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05-108页
        2.1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的影响第105-106页
        2.2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夏玉米籽粒灌浆的影响第106-108页
    3 讨论第108-109页
        3.1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的影响第108页
        3.2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夏玉米籽粒灌浆的影响第108-109页
    4 结论第109-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12页
第七章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的影响第112-12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12页
        1.1 试验设计第112页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112页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第11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12-118页
        2.1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第112-113页
        2.2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第113-115页
        2.3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周年作物产量的影响第115页
        2.4 根系特性及植株养分吸收量与籽粒产量的相关分析第115-118页
    3 结论与讨论第118-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21页
第八章 主要结果及研究创新点第121-125页
    1 主要结果第121-123页
    2 主要创新点第123-124页
    3 进一步研究方向第124-125页
ABSTRACT第125-12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代谢组学”分析烟草多酚类物质对光质的响应
下一篇:带电粒子在固体中的输运及辐照损伤建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