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缩略词 | 第17-1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9-33页 |
1.1 衰老与肿瘤 | 第19-24页 |
1.1.1 肿瘤发生机制及现状 | 第19-21页 |
1.1.2 发生机制及治疗现状 | 第21-23页 |
1.1.3 衰老与肿瘤的平衡 | 第23-24页 |
1.2 p53在衰老与肿瘤平衡中的作用 | 第24-26页 |
1.2.1 p53功能的机制 | 第24-25页 |
1.2.2 p53与癌症治疗 | 第25-26页 |
1.3 端粒与端粒酶 | 第26-30页 |
1.3.1 衰老与端粒酶 | 第28-29页 |
1.3.2 癌症与端粒酶 | 第29-30页 |
1.4 抗肿瘤药物现状及华绒苞藤简介 | 第30-31页 |
1.5 课题研究意义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 | 第33-41页 |
2.1 实验所用细胞系 | 第33页 |
2.2 DMEM培养基的配制 | 第33页 |
2.3 1640培养基的配制 | 第33-34页 |
2.4 细胞冻存液的配制 | 第34页 |
2.5 PBS (1X)的配制 | 第34-35页 |
2.6 胰酶(0.2%)的配制 | 第35页 |
2.7 Western-Blot实验相关试剂配制 | 第35-39页 |
2.7.1 细胞蛋白裂解液 | 第35页 |
2.7.2 考马斯亮蓝的配制 | 第35-36页 |
2.7.3 SDS-PAGE实验各组分的配制 | 第36-37页 |
2.7.4 SDS-PAGE Buffer(SDS-free) 10 ×缓冲液 | 第37-38页 |
2.7.5 电泳缓冲液 | 第38页 |
2.7.6 转膜液 | 第38页 |
2.7.7 洗膜液 | 第38页 |
2.7.8 封闭液 | 第38-39页 |
2.8 青霉素-链霉素储备液(Penicillin-Streptomycin):1000× | 第39页 |
2.9 10%三氯乙酸(TCA) | 第39页 |
2.10 磺酰罗丹明B溶液(SRB):0.057% | 第39-40页 |
2.11 乙酸1% | 第40页 |
2.12 10mMTris base solution buffer | 第40-41页 |
第三章 实验方法 | 第41-59页 |
3.1 细胞相关实验 | 第41-45页 |
3.1.1 细胞复苏 | 第41-42页 |
3.1.2 细胞传代 | 第42-43页 |
3.1.3 细胞冻存 | 第43-45页 |
3.2 SRB检测药物杀伤性 | 第45-47页 |
3.3 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Detecting | 第47-51页 |
3.3.1 细胞总RNA的提取 | 第48页 |
3.3.2 RNA浓度测定 | 第48-49页 |
3.3.3 逆转录过程 | 第49-50页 |
3.3.4 Real-time PCR | 第50-51页 |
3.4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 第51-55页 |
3.4.1 目的细胞总蛋白的提取 | 第51-52页 |
3.4.2 蛋白定量 | 第52页 |
3.4.3 凝胶配制 | 第52-53页 |
3.4.4 上样体系配制 | 第53-54页 |
3.4.5 凝胶电泳 | 第54页 |
3.4.6 转膜 | 第54-55页 |
3.4.7 封闭 | 第55页 |
3.4.8 抗孵育 | 第55页 |
3.4.9 二抗孵育 | 第55页 |
3.4.10 显影 | 第55页 |
3.5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 第55-57页 |
3.6 荧光检测相应基因激活 | 第57-59页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第59-77页 |
4.1 关于华绒苞藤粗提物的相关检测及验证 | 第59-62页 |
4.1.1 华绒苞藤粗提物的p53激活情况 | 第59-60页 |
4.1.2 七种药用植物粗提物对于肿瘤细胞及WT-MEF细胞增殖水平的影响 | 第60页 |
4.1.3 华绒苞藤粗提物对于肿瘤细胞TERT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60-61页 |
4.1.4 华绒苞藤粗提物对A549细胞中p53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61-62页 |
4.2 华绒苞藤粗提物分层活性部位的检测与筛选 | 第62-64页 |
4.2.1 华绒苞藤粗提物分层活性部位对于肿瘤细胞及WT-MEF细胞的增殖水平影响 | 第62-63页 |
4.2.2 华绒苞藤粗提物分层活性部位对于A549细胞TERT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63-64页 |
4.3 水层成分的分层活性部位的检测与筛选 | 第64-66页 |
4.3.1 水层成分的分层活性部位对于肿瘤细胞及正常细胞的增殖水平的影响 | 第64-65页 |
4.3.2 D-4及D-5活性部位对于A549、HT29细胞TERT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65-66页 |
4.4 D-4、D-5成分分层活性部位的检测与筛选 | 第66-68页 |
4.4.1 D-4、D-5成分分层活性部位对肿瘤细胞及WT-MEF细胞的增殖水平的影响 | 第66-67页 |
4.4.2 1沉2对于A549细胞TERT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67-68页 |
4.5 E组活性部位的检测与筛选 | 第68-71页 |
4.5.1 沉1、沉2活性成分分层活性部位对肿瘤细胞及WT-MEF细胞增殖水平的影响 | 第68-69页 |
4.5.2 E-7活性成分处理后对A549细胞中TERT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69页 |
4.5.3 E-7对A549细胞中p53蛋白的表达影响 | 第69-70页 |
4.5.4 E-7对荧光细胞的p53激活情况 | 第70页 |
4.5.5 E-7对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70-71页 |
4.6 Fr-5-3组分活性检测 | 第71-72页 |
4.6.1 Fr-5-3对肿瘤细胞A549及WT-MEF细胞增殖水平的影响 | 第71-72页 |
4.6.2 FR-5-3的成分检测情况 | 第72页 |
4.7 华绒苞藤重新分离组分的检测与筛选 | 第72-74页 |
4.7.1 华绒苞藤重新分离活性部位对于肿瘤细胞及WT-MEF细胞增殖水平的影响 | 第73-74页 |
4.8 G2,G3,G4,G5,G6,G7活性成分的混合物G2-7的检测 | 第74-77页 |
4.8.1 G2-7对肿瘤细胞及WT-MEF细胞增殖水平的影响 | 第75页 |
4.8.2 G2-7对于肿瘤细胞A549中TERT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75-76页 |
4.8.3 G2-7对肿瘤细胞A549中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影响 | 第76-77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80页 |
5.1 总结 | 第77-78页 |
5.2 展望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3页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