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电设备、电信设备论文--天线论文--天线:按工作原理分论文

基于人工电磁材料的宽角扫描相控阵天线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4页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第12-17页
        1.1.1 相控阵天线的发展历程第12-14页
        1.1.2 相控阵天线的应用第14-16页
        1.1.3 宽角扫描相控阵天线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6-17页
    1.2 宽角扫描相控阵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第17-20页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第20-22页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第22-24页
第二章 人工电磁材料及双端射天线单元设计第24-41页
    2.1 高阻抗表面简介第24-30页
        2.1.1 同相位反射特性第25-26页
        2.1.2 表面波传播特性第26-30页
    2.2 矩形结构的蘑菇型高阻抗表面设计第30-32页
    2.3 基于高阻抗表面的双端射天线设计第32-39页
        2.3.1 引言第32-33页
        2.3.2 基于高阻抗表面的线天线设计第33-39页
    2.4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三章 基于人工电磁材料的方向图可重构天线单元设计第41-65页
    3.1 可重构技术概述第41-44页
        3.1.1 频率可重构天线第41-42页
        3.1.2 极化可重构天线第42-43页
        3.1.3 方向图可重构天线第43-44页
    3.2 基于高阻抗表面的方向图可重构天线设计第44-63页
        3.2.1 引言第45-46页
        3.2.2 高阻抗表面的设计第46-49页
        3.2.3 基于矩形结构高阻抗表面的紧凑型寄生阵列设计第49-59页
            3.2.3.1 倾斜波束微带寄生阵列设计第49-52页
            3.2.3.2 矩形周期单元高阻抗表面的参数化研究第52-57页
            3.2.3.3 方向图可重构微带寄生阵列天线设计第57-59页
        3.2.4 实验结果第59-62页
        3.2.5 基于方形贴片结构高阻抗表面的寄生阵列研究第62-63页
    3.3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四章 基于人工电磁材料的方向图可重构天线在宽角扫描相控阵中的应用研究第65-83页
    4.1 引言第65-67页
    4.2 相控阵天线方向图模拟方法第67-71页
        4.2.1 经典的阵列方向图分析方法第67-69页
        4.2.2 精确的有源单元方向图方法第69-71页
            4.2.2.1 单位激励有源单元方向图方法第69-71页
            4.2.2.2 相位调制的单位激励有源单元方向图方法第71页
    4.3 方向图可重构天线单元设计第71-75页
    4.4 宽角扫描相控阵设计第75-82页
        4.4.1 阵列结构第75-76页
        4.4.2 仿真结果第76-80页
        4.4.3 测试结果第80-82页
    4.5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五章 人工电磁材料在宽角扫描相控阵上的应用研究第83-98页
    5.1 引言第83-84页
    5.2 基于高阻抗表面的线天线单元设计第84-89页
        5.2.1 高阻抗表面的设计第84-86页
        5.2.2 天线单元的设计第86-89页
    5.3 基于高阻抗表面的宽角扫描相控阵设计第89-96页
        5.3.1 理论模型分析第90-91页
        5.3.2 宽角扫描阵列设计第91-93页
        5.3.3 实验结果第93-96页
    5.4 本章小结第96-98页
第六章 极化不敏感的人工电磁材料第98-111页
    6.1 引言第98-100页
    6.2 表面波波导的理论分析第100-101页
    6.3 方环-网格形单元设计第101-106页
        6.3.1 拓扑结构第101-103页
        6.3.2 单元设计第103页
        6.3.3 仿真和实验结果第103-106页
    6.4 双层蝴蝶结形单元设计第106-110页
        6.4.1 拓扑结构第106-107页
        6.4.2 单元设计第107-109页
        6.4.3 仿真和实验结果第109-110页
    6.5 本章小结第110-111页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111-113页
    7.1 全文总结第111-112页
    7.2 后续工作展望第112-113页
致谢第113-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2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第124-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几类优化问题的人工蜂群算法
下一篇:基于跨学科合作的团队异质性与高校原始性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