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三叠纪成盐环境、成钾条件及成因机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31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2.3 四川盆地研究现状 | 第22-26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8页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第28-29页 |
1.5 主要创新性认识 | 第29-31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31-40页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第31页 |
2.2 区域构造演化 | 第31-34页 |
2.3 区域地层 | 第34-40页 |
第3章 含盐层的时空分布 | 第40-63页 |
3.1 次级含盐构造 | 第40-46页 |
3.1.1 含盐构造的划分 | 第40-41页 |
3.1.2 典型含盐构造 | 第41-46页 |
3.2 成盐时间序列 | 第46-53页 |
3.3 岩盐空间分布 | 第53-61页 |
3.4 含盐构造的演化过程 | 第61-63页 |
第4章 含盐层盐类矿物类型 | 第63-74页 |
4.1 岩盐类型及特征 | 第63-67页 |
4.2 杂卤石类型及特征 | 第67-72页 |
4.3 硬石膏类型及特征 | 第72-74页 |
第5章 含盐层沉积环境 | 第74-97页 |
5.1 典型剖面概述 | 第74-81页 |
5.1.1 合川沥鼻峡剖面(PM-1) | 第74-76页 |
5.1.2 渠县农乐剖面(PM-2) | 第76-78页 |
5.1.3 广安广参2井剖面 | 第78-81页 |
5.2 含盐剖面类型 | 第81-83页 |
5.2.1 韵律结构 | 第81-83页 |
5.2.2 含盐剖面类型 | 第83页 |
5.3 沉积相类型 | 第83-88页 |
5.3.1 开阔台地相 | 第85页 |
5.3.2 局限台地相 | 第85-86页 |
5.3.3 蒸发台地相 | 第86-88页 |
5.4 古地理特征 | 第88-97页 |
5.4.1 古纬度与古气候 | 第88-90页 |
5.4.2 古地理特征 | 第90-92页 |
5.4.3 成盐期岩相古地理 | 第92-97页 |
第6章 含盐层地球化学特征 | 第97-111页 |
6.1 卤水地球化学特征 | 第97-103页 |
6.1.1 含盐构造盐溶卤水 | 第97-101页 |
6.1.2 地表盐泉水 | 第101-103页 |
6.2 岩盐地球化学特征 | 第103-107页 |
6.3 岩盐氯同位素特征 | 第107-111页 |
第7章 含盐层地球物理特征 | 第111-119页 |
7.1 测井识别标志 | 第111-113页 |
7.2 富钾层段的测井响应 | 第113-119页 |
7.2.1 原理和方法 | 第113-114页 |
7.2.2 高频沉积旋回的识别 | 第114-115页 |
7.2.3 古海平面变化趋势及富钾层段的响应 | 第115-119页 |
第8章 成盐模式、成钾条件及成因机制 | 第119-132页 |
8.1 成钾条件分析 | 第119-126页 |
8.1.1 典型杂卤石剖面的成钾指示 | 第119-121页 |
8.1.2 有利成钾时期 | 第121-124页 |
8.1.3 有利成钾位置 | 第124-126页 |
8.2 蒸发成盐模式与成钾事件 | 第126-132页 |
8.2.1 成盐聚钾模式及成因机制 | 第126-130页 |
8.2.2 成钾事件讨论 | 第130-132页 |
结论 | 第132-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47-148页 |
附图 | 第148-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