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Au-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醇类电催化氧化以及生物小分子检测中的应用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48页
    1.1 引言第13页
    1.2 纳米技术概述及相关精密仪器简介第13-19页
        1.2.1 纳米技术概述第13-14页
        1.2.2 精密仪器简介第14-19页
            1.2.2.1 扫描隧道显微镜第14-16页
            1.2.2.2 原子力显微镜第16-17页
            1.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第17-18页
            1.2.2.4 扫描电子显微镜第18-19页
    1.3 纳米粒子及纳米效应第19-21页
        1.3.1 纳米粒子第19页
        1.3.2 纳米效应第19-21页
            1.3.2.1 表面与界面效应第19-20页
            1.3.2.2 体积效应第20页
            1.3.2.3 量子尺寸效应第20页
            1.3.2.4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第20页
            1.3.2.5 介电限域第20-21页
    1.4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第21-24页
        1.4.1 物理方法第21-22页
            1.4.1.4 真空冷凝法第21页
            1.4.1.2 物理粉碎法第21页
            1.4.1.3 机械球磨法第21页
            1.4.1.4 溅射法第21-22页
        1.4.2 化学方法第22-24页
            1.4.2.1 模板法第22页
            1.4.2.2 水热合成法第22页
            1.4.2.3 溶胶-凝胶法第22-23页
            1.4.2.4 微乳液法第23页
            1.4.2.5 化学还原法第23页
            1.4.2.6 电化学沉积法第23-24页
            1.4.2.7 化学沉淀法第24页
    1.5 纳米催化剂材料第24-30页
        1.5.1 纳米复合催化剂的分类第24-28页
            1.5.1.1 合金/双金属多金属/合金复合催化剂第25页
            1.5.1.2 金属/氧化物复合催化剂第25-26页
            1.5.1.3 金属/导电聚合物复合催化剂第26-27页
            1.5.1.4 金属/新型碳纳米材料复合催化剂第27-28页
        1.5.2 纳米催化剂的应用第28-30页
            1.5.2.1 在有机反应中的应用第28页
            1.5.2.2 纳米金属、半导体粒子的热催化第28页
            1.5.2.3 在光催化降解领域中的应用第28-29页
            1.5.2.4 汽车尾气处理第29页
            1.5.2.5 在化学电源中的应用第29页
            1.5.2.6 在电催化领域的应用第29-30页
    1.6 Au基催化剂第30-34页
        1.6.1 Au元素简介第30-31页
        1.6.2 Au纳米粒子的研究历史第31页
        1.6.3 Au基纳米催化剂的应用第31-34页
            1.6.3.1 CO氧化反应第31-32页
            1.6.3.2 水煤气转换反应第32-33页
            1.6.3.3 氧还原反应第33页
            1.6.3.4 醇类氧化反应第33-34页
    1.7 乙醇氧化反应第34-35页
    1.8 生物传感器第35-36页
    1.9 选题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第36-39页
        1.9.1 选题依据第36-37页
        1.9.2 主要研究内容第37-38页
        1.9.3 创新点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48页
第二章 材料的形貌、结构等表征及电化学测试方法第48-55页
    2.1 实验试剂、实验仪器和设备第48-50页
        2.1.1 实验试剂第48-49页
        2.1.2 实验仪器和设备第49-50页
    2.2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第50-51页
        2.2.1 TEM分析第50页
        2.2.2 SEM分析第50页
        2.2.3 XRD第50-51页
        2.2.4 Raman光谱第51页
        2.2.5 XPS光谱第51页
    2.3 电化学测试方法第51-53页
        2.3.1 催化剂电化学活性面积估算第51-52页
        2.3.2 乙醇、异丙醇氧化的电化学测试第52-53页
        2.3.3 多巴胺、抗坏血酸、尿酸的电化学生物检测第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第三章 金属氧化物负载的Au-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乙醇的电催化氧化第55-68页
    3.1 引言第55-56页
    3.2 实验部分第56-57页
        3.2.1 仪器与试剂第56页
        3.2.2 催化剂/电极的制备第56-57页
            3.2.2.1 Au-MnO2的制备第56-57页
            3.2.2.2 Au-ZnO的制备第57页
            3.2.2.3 Au-TiO2的制备第57页
            3.2.2.4 Au/GCE对比电极的制备第5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7-63页
        3.3.1 催化剂结构和形貌的表征第57-59页
        3.3.2 催化剂的电化学性能第59-63页
    3.4 本章小结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8页
第四章 Au_(0.5)/RGO/Au_(0.5)/RGO/CF 3D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乙醇的电催化氧化第68-92页
    4.1 引言第68-70页
    4.2 实验部分第70-71页
        4.2.1 试剂和仪器第70页
        4.2.2 Au/RGO/Au/RGO/CF电极的制备第70-7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1-82页
        4.3.1 电极形貌与结构的表征第71-74页
        4.3.2 电极催化性能的研究第74-76页
        4.3.3 Au纳米粒子与RGO石墨烯的分布对电极对乙醇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第76-79页
        4.3.4 电化学交流阻抗第79-82页
    4.4 本章小结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92页
第五章 具有刺状形貌Ag@Au纳米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对乙醇电氧化的研究第92-111页
    5.1 引言第92-94页
    5.2 实验部分第94页
        5.2.1 试剂和仪器第94页
        5.2.2 Ag@Au/CF电极的制备第94页
        5.2.3 对比电极的制备第94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94-105页
        5.3.1 Ag@Au双金属粒子的形貌和结构表征第94-100页
        5.3.2 Ag@Au电极的电催化性质第100-103页
        5.3.3 与JM-Pt/C电极催化性能的比较第103-105页
    5.4 本章小结第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11页
第六章 纳米网状PEDOT负载的Au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乙醇的电催化氧化第111-128页
    6.1 引言第111-112页
    6.2 实验制备第112-113页
        6.2.1 试剂和仪器第112-113页
        6.2.2 Au-PEDOT催化剂的制备第113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13-123页
        6.3.1 电极结构和形貌的表征第113-117页
        6.3.2 电极的催化性质第117-118页
        6.3.3 乙醇电氧化第118-121页
        6.3.4 异丙醇氧化第121-123页
    6.4 本章小结第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28页
第七章 Au/RGO生物传感器的构筑及其对多巴胺、尿酸和抗坏血酸的检测第128-147页
    7.1 引言第128-129页
    7.2 实验部分第129-130页
        7.2.1 试剂和仪器第129页
        7.2.2 Au/RGO/GCE电极的制备第129-130页
    7.3 结果与讨论第130-140页
        7.3.1 电极形貌和结构的表征第130-132页
        7.3.2 电化学性质分析第132-136页
        7.3.3 Au/RGO/GCE电极对AA、DA和UA的同时检测第136-138页
        7.3.4 电极抗干扰性、稳定性和重现性的研究第138-139页
        7.3.5 真实样品检测第139-140页
    7.4 本章小结第140页
    参考文献第140-147页
第八章 论文工作的总结与展望第147-150页
    8.1 主要结论第147-148页
    8.2 研究展望第148-150页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50-153页
致谢第153-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催化臭氧法再生活性炭纤维研究
下一篇:四川盆地三叠纪成盐环境、成钾条件及成因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