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5页 |
1.1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及类型 | 第13-15页 |
1.1.1 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 | 第13页 |
1.1.2 免疫球蛋白可变区和恒定区 | 第13-15页 |
1.1.3 免疫球蛋白重链和轻链类型 | 第15页 |
1.2 免疫球蛋白主要生物学功能 | 第15-16页 |
1.2.1 特异性识别并结合抗原 | 第15-16页 |
1.2.2 调理作用 | 第16页 |
1.2.3 抗体依赖性细胞毒作用 | 第16页 |
1.2.4 激活补体 | 第16页 |
1.3 免疫球蛋白多样性产生机制 | 第16-28页 |
1.3.1 免疫球蛋白基因座的基本结构 | 第17页 |
1.3.2 V(D)J重组 | 第17-21页 |
1.3.3 体细胞超突变 | 第21-23页 |
1.3.4 基因转换 | 第23-26页 |
1.3.5 类别转换重组 | 第26-28页 |
1.3.6 鸟类和哺乳动物免疫球蛋白多样性产生机制比较 | 第28页 |
1.4 有颌类脊椎动物免疫球蛋白轻链基因的进化 | 第28-33页 |
1.4.1 软骨鱼免疫球蛋白轻链基因结构与类型特点 | 第29-30页 |
1.4.2 硬骨鱼免疫球蛋白轻链基因结构与类型特点 | 第30页 |
1.4.3 两栖类免疫球蛋白轻链基因结构与类型特点 | 第30-32页 |
1.4.4 爬行类免疫球蛋白轻链基因结构与类型特点 | 第32页 |
1.4.5 鸟类免疫球蛋白轻链基因结构与类型特点 | 第32-33页 |
1.4.6 哺乳类免疫球蛋白轻链基因结构与类型特点 | 第33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3-35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35-52页 |
2.1 技术路线 | 第35-36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36-38页 |
2.2.1 实验样品 | 第36页 |
2.2.2 质粒与菌株 | 第36页 |
2.2.3 北京鸭基因组BAC文库 | 第36页 |
2.2.4 分子生物学实验所用常规试剂和酶 | 第36页 |
2.2.5 抗体 | 第36页 |
2.2.6 实验所用试剂盒 | 第36-37页 |
2.2.7 主要试剂配制 | 第37-38页 |
2.2.8 实验所需引物 | 第38页 |
2.2.9 分析工具软件及网址 | 第38页 |
2.3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第38-39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39-52页 |
2.4.1 基因组DNA提取 | 第39-40页 |
2.4.2 组织RNA提取(试剂盒) | 第40页 |
2.4.3 反转录(M-MLV) | 第40-41页 |
2.4.4 5'RACE实验方法 | 第41页 |
2.4.5 3'RACE实验方法 | 第41页 |
2.4.6 常规PCR体系及条件 | 第41页 |
2.4.7 高保真PCR | 第41-42页 |
2.4.8 克隆转化 | 第42-44页 |
2.4.9 质粒DNA提取 | 第44页 |
2.4.10 定量PCR实验方法 | 第44-45页 |
2.4.11 Southern blotting实验方法(地高辛标记杂交方法) | 第45-47页 |
2.4.12 Western blotting实验方法 | 第47-49页 |
2.4.13 北京鸭基因组BAC文库筛选 | 第49页 |
2.4.14 BAC DNA的提取 | 第49-50页 |
2.4.15 脉冲电泳和电洗脱法回收BAC | 第50-51页 |
2.4.16 SW102电转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电转BAC | 第51页 |
2.4.17 转基因小鼠制备 | 第51-52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2-99页 |
引言 | 第52页 |
3.1 北京鸭免疫球蛋白轻链基因BAC克隆的筛选与分析鉴定 | 第52-57页 |
3.1.1 北京鸭基因组BAC文库的筛选 | 第52-55页 |
3.1.2 北京鸭IgL基因阳性BAC克隆长度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5-57页 |
3.2 北京鸭免疫球蛋白轻链基因完整胚系结构 | 第57-63页 |
3.2.1 Southern blotting确定北京鸭IgL恒定区基因为单拷贝 | 第57页 |
3.2.2 RACE确定北京鸭IgL恒定区和J区基因为单拷贝 | 第57-59页 |
3.2.3 BAC全长测序确定北京鸭IgL基因完整胚系结构 | 第59-60页 |
3.2.4 北京鸭IgL基因分家族及功能V_λ基因序列比对 | 第60-63页 |
3.3 北京鸭免疫球蛋白轻链V_λ基因进化分析 | 第63-65页 |
3.4 北京鸭免疫球蛋白轻链基因VJ重组分析 | 第65-75页 |
3.4.1 北京鸭9个功能V_λ基因都能参与VJ重组 | 第65-68页 |
3.4.2 北京鸭9个功能V_λ基因使用频率分析 | 第68-69页 |
3.4.3 北京鸭VJ重组过程中有少量N核苷酸和P核苷酸添加 | 第69-71页 |
3.4.4 北京鸭CDRL3区域长度及氨基酸使用分析 | 第71-75页 |
3.5 北京鸭免疫球蛋白轻链基因转换分析 | 第75-78页 |
3.6 北京鸭免疫球蛋白轻链基因体细胞超突变分析 | 第78-80页 |
3.7 转基因BAC载体的构建 | 第80-83页 |
3.7.1 转基因BAC克隆的选择 | 第80-81页 |
3.7.2 转基因BAC克隆修饰策略 | 第81-83页 |
3.8 转基因BAC载体的提取、分离、回收和纯化 | 第83-85页 |
3.9 转基因小鼠的制备及鉴定 | 第85-90页 |
3.9.1 转基因小鼠的制备 | 第85页 |
3.9.2 基因组水平鉴定阳性转基因小鼠 | 第85-90页 |
3.10 转基因小鼠中免疫球蛋白轻链基因表达分析 | 第90-97页 |
3.10.1 转基因小鼠中外源北京鸭IgL基因VJ重组鉴定 | 第90页 |
3.10.2 转基因小鼠中免疫球蛋白轻链基因cDNA水平表达分析 | 第90-96页 |
3.10.3 转基因小鼠中免疫球蛋白轻链基因蛋白水平表达分析 | 第96-97页 |
3.11 转基因小鼠中外源鸭免疫球蛋白轻链基因转换分析 | 第97-99页 |
第四章 讨论与展望 | 第99-102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
附录 | 第116-121页 |
个人简历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