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1-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2-14页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14页 |
1.5 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 | 第14-20页 |
1.5.1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5.2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第2章 高温热浪极端气候灾害的机理特征辨析 | 第20-28页 |
2.1 高温热浪气候灾害的特征分析 | 第20-23页 |
2.1.1 高温热浪灾害的定义与作用机理 | 第20-21页 |
2.1.2 高温热浪灾害的综合特征与危害 | 第21-23页 |
2.1.3 高温热浪与城市热岛的关系 | 第23页 |
2.2 高温热浪气候条件下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灾害特征分析 | 第23-28页 |
2.2.1 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空间及社会环境特征分析 | 第23-24页 |
2.2.2 高密度城市中心区暴露度分析 | 第24-25页 |
2.2.3 高密度城市中心区脆弱性分析 | 第25-28页 |
第3章 欧美国家应对城市高温热浪灾害的规划实践研究 | 第28-34页 |
3.1 英国的规划实践 | 第28-31页 |
3.1.1 《2011伦敦气候适应策略规划》 | 第28-30页 |
3.1.2 《2015英格兰高温规划》 | 第30-31页 |
3.2 北美地区的规划实践 | 第31-34页 |
3.2.1 加拿大 | 第31-32页 |
3.2.2 美国 | 第32-34页 |
第4章 城市高密度中心区的高温热浪灾害的防灾策略体系构建 | 第34-52页 |
4.1 长期性规划策略 | 第35-44页 |
4.1.1 减灾型策略 | 第35-38页 |
4.1.2 防灾型策略——被动式降温的气候适应性设计 | 第38-43页 |
4.1.3 社会政策引导与跨学科的技术支持 | 第43-44页 |
4.2 应急性规划策略 | 第44-47页 |
4.2.1 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应急规划体制 | 第44页 |
4.2.2 完善城市高温预警系统 | 第44-45页 |
4.2.3 建立民众防灾宣传教育机制 | 第45-46页 |
4.2.4 高温避灾场所的规划设计 | 第46-47页 |
4.3 高温灾害高风险区的研究 | 第47-50页 |
4.3.1 高温灾害高风险区的研究意义 | 第47-48页 |
4.3.2 高温灾害高风险区的划定方法 | 第48-50页 |
4.4 防灾策略的实施路径 | 第50-52页 |
第5章 案例研究 | 第52-88页 |
5.1 案例研究背景与研究范围介绍 | 第52-55页 |
5.1.1 上海市城市环境及高温热浪概述 | 第52-54页 |
5.1.2 研究范围——上海虹口区概况 | 第54-55页 |
5.2 高温灾害高风险区研究 | 第55-67页 |
5.2.1 高温灾害高风险区的研究方法 | 第55-57页 |
5.2.2 高温灾害的暴露度分析——地表温度反演分析 | 第57-60页 |
5.2.3 高温灾害的敏感性分析 | 第60-64页 |
5.2.4 高温灾害的适应性分析 | 第64-67页 |
5.3 高温灾害风险区的划定 | 第67-72页 |
5.3.1 高温灾害风险区的划定原则 | 第67-68页 |
5.3.2 承灾体脆弱性分析 | 第68页 |
5.3.3 承灾体暴露度与脆弱性的叠合分析 | 第68-69页 |
5.3.4 高温灾害风险区分析结果 | 第69-72页 |
5.4 高温灾害防灾策略的应用研究 | 第72-88页 |
5.4.1 研究基地的现状解析 | 第72-76页 |
5.4.2 防灾策略的空间应用研究 | 第76-84页 |
5.4.3 防灾策略的应急政策研究 | 第84-8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88-89页 |
6.2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有待深化研究的问题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6页 |
附录 | 第96-100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