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临床医学论文--诊断学论文--实验室诊断论文--生物化学检验、临床检验论文

近红外光谱法测定血浆蛋白含量建模策略研究

中文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符号说明第15-16页
第1章 前言第16-26页
    1 血浆蛋白简介第16-18页
        1.1 血浆及血浆蛋白第16页
        1.2 血浆蛋白主要成分与结构第16-17页
        1.3 血浆蛋白检测方法第17-18页
        1.4 血浆蛋白制品行业现状第18页
    2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第18-20页
        2.1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原理第18页
        2.2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分析过程第18-19页
        2.3 近红外光谱分析模型评价参数第19页
        2.4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性能指标第19-20页
    3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化学计量学方法第20-22页
        3.1 误差传递第20页
        3.2 变量选择方法第20-21页
        3.3 标准正态分布第21-22页
        3.4 定量模型的建立第22页
    4 近红外光谱建模影响因素研究进展第22-23页
        4.1 近红外建模参比数据和建模光谱第22-23页
        4.2 近红外建模波段选择方法第23页
    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3-25页
    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5-26页
第2章 基于“数据均值化”方法提高近红外光谱建模参比数据稳定性第26-39页
    1 材料第27页
        1.1 试剂第27页
        1.2 仪器和软件第27页
    2 “数据均值化”方法获得稳定参比数据的原理和方法第27-30页
        2.1 “数据均值化”方法分析分析Matlab模拟数据第28-29页
        2.2 “数据均值化”方法分析血浆蛋白含量检测数据第29-30页
    3 方法第30-31页
        3.1 样品光谱采集第30页
        3.2 参比数据检测过程第30页
        3.3 光谱数据处理及模型建立第30-31页
    4 实验结果第31-38页
        4.1 血浆样品原始光谱第31页
        4.2 “数据均值化”方法对Matlab模拟数据的分析结果第31-32页
        4.3 凯氏定氮法与双缩脲法蛋白含量检测结果对比第32-37页
        4.4 “数据均值化”方法对血浆蛋白含量检测数据分析结果第37-38页
    5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3章 基于“数据均值化”方法提高近红外建模光谱质量第39-47页
    1 材料第39-40页
        1.1 试剂第39页
        1.2 仪器和软件第39-40页
    2 方法第40-41页
        2.1 光谱采集第40页
        2.2 校正集验证集划分方法第40页
        2.3 数据处理及模型建立第40-41页
    3 “数据均值化”方法获得稳定建模光谱的原理及方法第41-42页
    4 实验结果第42-46页
        4.1 近红外光谱建模样品集划分第42页
        4.2 “数据均值化”方法对提供血浆样品光谱质量的研究第42-44页
        4.3 近红外光谱建模对比第44-46页
    5 小结第46-47页
第4章 基于“吸光度-浓度变化率”波段选择方法提高近红外光谱建模能力第47-65页
    1 材料第47-48页
        1.1 试剂第47-48页
        1.2 仪器和软件第48页
    2 方法第48-49页
        2.1 光谱采集第48页
        2.2 校正集验证集划分方法第48页
        2.3 数据处理及模型建立第48-49页
    3 “吸光度-浓度变化率”波段选择原理及方法第49-51页
    4 实验结果第51-64页
        4.1 近红外建模样品集划分第51-52页
        4.2 血浆样品近红外光谱建模结果第52-55页
        4.3 玉米样品近红外光谱建模结果第55-62页
        4.4 汽油样品近红外光谱建模结果第62-64页
    5 小结第64-65页
第5章 论文总结第65-67页
    1 总结第65-66页
    2 展望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3页
致谢第73-74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第74-75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京津冀物流产业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重型装配车间多车型软时间窗配送车辆路径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