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南段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2页
    1.1 论文题目与来源第8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8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第8-10页
        1.3.1 研究内容第8-9页
        1.3.2 研究方法第9页
        1.3.3 技术路线第9-10页
    1.4 完成的工作量第10页
    1.5 主要认识及创新点第10-12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12-18页
    2.1 伊通盆地构造背景第12页
    2.2 地层发育特征第12-14页
    2.3 伊通盆地构造特征第14页
    2.4 西北缘断裂带性质分析第14-18页
        2.4.1 岩心数据第15页
        2.4.2 地质露头第15-16页
        2.4.3 电阻率剖面第16-17页
        2.4.4 地震资料第17-18页
第三章 岔路河断陷南段构造特征与演化分析第18-32页
    3.1 构造位置及分区第18-21页
        3.1.1 构造位置第18页
        3.1.2 构造分区第18-21页
    3.2 研究区地层发育特征第21-22页
    3.3 断裂特征第22-26页
        3.3.1 断裂类型及特征第22-26页
    3.4 构造样式第26-29页
        3.4.1 阶梯式正断层第26页
        3.4.2“Y”字形组合第26-27页
        3.4.3“X”型正断层第27-28页
        3.4.4 垒—堑断块第28-29页
    3.5 岔路河断陷南段构造演化第29-32页
第四章 油气成藏条件分析第32-44页
    4.1 烃源岩特征第32-34页
        4.1.1 烃源岩地质特征第32页
        4.1.2 烃源岩有机化学特征第32-34页
    4.2 储盖层与生储盖特征第34-37页
        4.2.1 储层沉积特征第34-35页
        4.2.2 储层基本特征第35-37页
    4.3 盖层第37页
    4.4 生储盖组合第37-38页
        4.4.1 下生上储式第37页
        4.4.2 自生自储自盖式第37页
        4.4.3 断裂式第37-38页
    4.5 圈闭第38-39页
        4.5.1 圈闭的类型第38页
        4.5.2 圈闭的分布特征第38-39页
    4.6 油气藏类型第39-44页
        4.6.1 构造油气藏第39-41页
        4.6.2 岩性油气藏第41页
        4.6.3 复合型油气藏第41-44页
第五章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分析第44-50页
    5.1 断裂构造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第44-45页
        5.1.1 断裂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第44页
        5.1.2 断裂对油气运移的遮挡第44-45页
    5.2 挤压变形对油气运移与聚集的影响第45-46页
    5.3 沉积相对油气藏分布的影响第46页
    5.4 二号断层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第46-47页
    5.5 油气分布规律第47页
    5.6 岔路河断陷成藏模式分析第47-50页
第六章 结论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56页
致谢第56-5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第58页
作者简介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邻近边坡沉桩挤土效应及边坡稳定性研究
下一篇:TLS1402孔硅藻记录的宁绍平原全新世古环境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