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研究框架结构 | 第13-14页 |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4-17页 |
1.5.1 本文的试图取得创新点 | 第14-15页 |
1.5.2 本文的不足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23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2.1.1 国内外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研究 | 第17-18页 |
2.1.2 相关研究的综合分析 | 第18-19页 |
2.2 农村发展的区域经济学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2.1 增长极理论、点轴开发理论和网络开发理论 | 第19-21页 |
2.2.2 内生发展理论、外生发展理论及内生一外生混合理论 | 第21页 |
2.3 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型 | 第21-23页 |
第三章 亢村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 第23-37页 |
3.1 亢村镇简介及历史沿革 | 第23-25页 |
3.2 亢村经济发展建设历程 | 第25-33页 |
3.2.1 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 | 第25-26页 |
3.2.2 改革开放后经济转型时期 | 第26-31页 |
3.2.3 亢村经济发展近况 | 第31-33页 |
3.3 亢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3-37页 |
第四章 亢村模式与国内外其他模式的对比分析 | 第37-49页 |
4.1 国外农村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 | 第37-41页 |
4.1.1 日本“造村运动”模式 | 第37-38页 |
4.1.2 韩国“新村运动”模式 | 第38-39页 |
4.1.3 世界上其他国家农村发展的典型案例 | 第39-41页 |
4.2 国内农村经济发展典型案例 | 第41-44页 |
4.2.1 华西村的经济发展情况 | 第41-42页 |
4.2.2 河南省刘庄的经济发展情况 | 第42-43页 |
4.2.3 我国其他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类别 | 第43-44页 |
4.3 基于网络开发理论的亢村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 第44-46页 |
4.4 亢村与其他案例之间的模式对比分析 | 第46-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 第49-55页 |
5.1 基于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的归纳总结 | 第49-50页 |
5.2 基于网络开发理论的农村发展策略选择建议 | 第50-51页 |
5.2.1 培育自身成为增长极 | 第50-51页 |
5.2.2 “靠近”增长极发展 | 第51页 |
5.2.3 靠近“轴”发展 | 第51页 |
5.2.4 靠近“网络”发展 | 第51页 |
5.3 总结 | 第5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