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概述 | 第11-13页 |
1.2.2 理论研究 | 第13-14页 |
1.2.3 数值模拟 | 第14-15页 |
1.2.4 试验研究 | 第15页 |
1.3 本领域尚存在的不足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滑坡及滑坡推力分析 | 第18-28页 |
2.1 滑坡的分类 | 第18-19页 |
2.1.1 岩土层层面关系分类 | 第18页 |
2.1.2 滑坡始滑部位分类 | 第18页 |
2.1.3 岩土类型分类 | 第18-19页 |
2.2 滑坡机理研究 | 第19-21页 |
2.2.1 内部因素 | 第19-20页 |
2.2.2 外部因素 | 第20-21页 |
2.3 滑坡推力计算 | 第21-26页 |
2.3.1 计算基本假定 | 第21-22页 |
2.3.2 不同滑面形态滑坡推力计算 | 第22-24页 |
2.3.3 滑坡推力计算方法选择的原则 | 第24页 |
2.3.4 传递系数法滑坡推力计算 | 第24-26页 |
2.4 滑坡推力分布方式 | 第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设计计算 | 第28-44页 |
3.1 锚索的设计计算 | 第28-32页 |
3.1.1 锚索拉力的设计 | 第28页 |
3.1.2 锚索的倾角设计 | 第28页 |
3.1.3 锚索自由段长度的确定 | 第28-30页 |
3.1.4 锚索拉筋的设计 | 第30页 |
3.1.5 锚索锚固体的设计 | 第30-32页 |
3.2 基于协调变形时预应力锚索的设计计算 | 第32-34页 |
3.3 抗滑桩锚固段内力设计计算 | 第34-41页 |
3.3.1 地基系数的确定 | 第34-37页 |
3.3.2 抗滑桩的刚度 | 第37页 |
3.3.3 刚性抗滑桩的内力及变形计算 | 第37-38页 |
3.3.4 弹性抗滑桩的内力及变形计算 | 第38-41页 |
3.4 抗滑桩非锚固段内力设计计算 | 第41-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工程实例有限元分析 | 第44-78页 |
4.1 南道路TJ5工区大型滑坡工程概述 | 第44-51页 |
4.1.1 水文地质条件 | 第45页 |
4.1.2 地形地貌及地层岩性 | 第45-46页 |
4.1.3 地质构造 | 第46-47页 |
4.1.4 崩坡积体特征 | 第47-48页 |
4.1.5 滑体土及滑带土特征 | 第48-50页 |
4.1.6 滑坡形成原因 | 第50-51页 |
4.2 南道路TJ5工区大型滑坡推力计算 | 第51-54页 |
4.2.1 设计参数 | 第51-52页 |
4.2.2 滑坡推力的计算 | 第52-54页 |
4.3 南道路TJ5工区大型滑坡加固方案 | 第54-55页 |
4.4 南道路TJ5工区大型滑坡抗滑桩加固有限元分析 | 第55-73页 |
4.4.1 有限元方法介绍 | 第55-56页 |
4.4.2 有限元模型概述 | 第56-57页 |
4.4.3 计算模型及参数 | 第57-59页 |
4.4.4 边坡临界失稳判据 | 第59页 |
4.4.5 坡面监测点布置位置 | 第59-60页 |
4.4.6 工况对比分析 | 第60-61页 |
4.4.7 不同工况下监测点位移 | 第61-67页 |
4.4.8 塑性区分布情况对比 | 第67-68页 |
4.4.9 支护结构的内力情况分析 | 第68-73页 |
4.5 锚索抗滑桩的参数设计建议 | 第73-74页 |
4.6 施工控制 | 第74-7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5.1 结论 | 第78-79页 |
5.2 展望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