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2.1 血液凝固分析仪发展现状 | 第11页 |
1.2.2 血栓弹力图仪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3 血凝检测方法 | 第12-14页 |
1.3.1 凝固法 | 第12-13页 |
1.3.2 底物显色法 | 第13-14页 |
1.3.3 免疫学法 | 第14页 |
1.4 角度传感器研究发展状况 | 第14-16页 |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6页 |
1.6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6-17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2 血栓弹力图仪 | 第18-24页 |
2.1 血栓弹力图仪工作原理 | 第18页 |
2.2 血栓弹力图相关参数 | 第18-20页 |
2.3 血栓弹力图功能特点 | 第20-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3 非接触式电磁感应角度传感器的研究 | 第24-34页 |
3.1 电磁感应耦合系统原理 | 第24-27页 |
3.1.1 电磁感应原理 | 第24-25页 |
3.1.2 涡流效应原理 | 第25-27页 |
3.2 非接触式电磁感应网络研究 | 第27-32页 |
3.2.1 电磁感应网络检测角度信号的基本原理分析 | 第27-29页 |
3.2.2 角度传感器感应网络输出信号的研究分析 | 第29-32页 |
3.3 激励信号频率和转子距离的研究分析 | 第32-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4 角度传感器系统设计与TEG测量装置机械结构设计 | 第34-48页 |
4.1 系统结构分析 | 第34-35页 |
4.2 硬件电路主要器件的选择 | 第35-37页 |
4.2.1 激励信号发生器ICL8038 | 第35-36页 |
4.2.2 采样主控单片机stm8s003f3 | 第36-37页 |
4.3 主要硬件电路设计 | 第37-42页 |
4.3.1 激励信号源电路 | 第37-38页 |
4.3.2 峰值检测电路 | 第38-40页 |
4.3.3 单片机采样控制电路 | 第40-42页 |
4.4 系统程序设计 | 第42-44页 |
4.4.1 基于c语言的程序设计 | 第42-43页 |
4.4.2 基于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 的上位机程序设计 | 第43-44页 |
4.5 血栓弹力图仪关键测量装置机械结构模型设计 | 第44-47页 |
4.5.1 Pro/E软件简介 | 第44-45页 |
4.5.2 测量装置的机械设计 | 第45-4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5 角度传感器实验平台和TEG测量装置搭建 | 第48-53页 |
5.1 角度传感器实验平台 | 第48-51页 |
5.1.1 实验平台功能要求 | 第48-49页 |
5.1.2 材料的选取 | 第49-50页 |
5.1.3 搭建实验平台 | 第50-51页 |
5.2 TEG测量实机装置搭建 | 第51-5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6 角度传感器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3-63页 |
6.1 数据分析方法 | 第53-55页 |
6.1.1 回归分析法 | 第53-54页 |
6.1.2 标准偏差法 | 第54-55页 |
6.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5-61页 |
6.2.1 线性度分析 | 第55-60页 |
6.2.2 迟滞性分析 | 第60页 |
6.2.3 重复性分析 | 第60-61页 |
6.2.4 精度分析 | 第61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7.1 工作总结 | 第63页 |
7.2 展望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