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2.1 关于农村金融需求特征分化的分析 | 第11页 |
1.2.2 现有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支农力量不足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3 关于农村金融体系发展与改革的研究 | 第12页 |
1.2.4 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制度因素研究 | 第12-13页 |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13页 |
1.3.1 基本框架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2.1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概述 | 第15-16页 |
2.1.1 制度的内涵和制度的构成 | 第15页 |
2.1.2 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 | 第15-16页 |
2.1.3 制度变迁决定经济增长的理论 | 第16页 |
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6-19页 |
2.2.1 政府角色重新定位和塑造 | 第17页 |
2.2.2 把竞争机制等市场工具引入公共管理部门 | 第17页 |
2.2.3 新公共管理在我国政府改革的应用 | 第17-19页 |
第三章 莱芜市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表现、影响 | 第19-25页 |
3.1 莱芜市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表现 | 第19-21页 |
3.1.1 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单一 | 第19-20页 |
3.1.2 农户贷款占比、增速较低 | 第20页 |
3.1.3 涉农金融机构覆盖程度低 | 第20-21页 |
3.1.4 传统农村金融机构经营行为偏向城镇化 | 第21页 |
3.2 莱芜市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影响 | 第21-25页 |
3.2.1 农村有效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 | 第21-23页 |
3.2.2 农村地区融资成本过高 | 第23-24页 |
3.2.3 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24-25页 |
第四章 莱芜市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25-36页 |
4.1 莱芜市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 第25-26页 |
4.2 莱芜市农村文化及信用环境较差 | 第26页 |
4.3 莱芜市相关制度安排不合理和政策缺位 | 第26-36页 |
4.3.1 莱芜市农村土地产权归属不清晰 | 第27-30页 |
4.3.2 国家垄断金融安排 | 第30-33页 |
4.3.3 莱芜市产业保护制度缺位 | 第33-34页 |
4.3.4 莱芜市民间金融的监管制度不完善 | 第34页 |
4.3.5 莱芜市财政支农政策缺位 | 第34-36页 |
第五章 改善莱芜市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对策和建议 | 第36-40页 |
5.1 变革途径的选择:政府诱导变革 | 第36-37页 |
5.2 拓宽莱芜市金融体系,完善金融监管制度 | 第37页 |
5.3 加大对莱芜市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力度 | 第37-38页 |
5.4 鼓励莱芜市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信贷供给制度 | 第38-39页 |
5.5 政府提供鼓励金融支农的配套政策 | 第39-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附录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附件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