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课题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与现状 | 第10-12页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时间交织ADC基本原理 | 第14-21页 |
2.1 时间交织ADC基本原理 | 第14-16页 |
2.2 时间交织ADC的缺陷 | 第16-20页 |
2.2.1 多相时钟产生和分布 | 第16-19页 |
2.2.2 输入电容 | 第19-20页 |
2.3 本章小节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时间交织ADC时钟系统 | 第21-26页 |
3.1 时间交织ADC整体架构 | 第21-22页 |
3.2 TI-ADC时钟接收及分布网络架构设计和指标定义 | 第22-25页 |
3.2.1 ADC采样时间抖动 | 第22-24页 |
3.2.2 多相时钟 | 第24-25页 |
3.3 本章小节 | 第25-26页 |
第四章 核心模块设计及系统仿真 | 第26-62页 |
4.1 低噪声时钟接收器 | 第26-33页 |
4.1.1 时钟缓冲器的噪声分析 | 第26-30页 |
4.1.2 CML时钟接收器设计 | 第30-33页 |
4.2 零延时缓冲器 | 第33-49页 |
4.2.1 整体架构 | 第33页 |
4.2.2 混合延迟锁相环 | 第33-47页 |
4.2.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47-49页 |
4.3 多相时钟产生和分布 | 第49-59页 |
4.3.1 带校正的延迟锁相环 | 第49-59页 |
4.3.2 时钟分布 | 第59页 |
4.4 时钟系统仿真 | 第59-61页 |
4.5 本章小节 | 第61-62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3页 |
5.1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 | 第62页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