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网络隐私权概述 | 第12-17页 |
(一)典型案例 | 第12-13页 |
1. 深圳曾某等人盗卖QQ号码案 | 第12页 |
2. 北京“死亡博客”案 | 第12页 |
3. 上海孙某等人网上非法买卖个人信息案 | 第12-13页 |
(二)隐私及隐私权的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三)网络隐私权的内涵 | 第14-15页 |
(四)网络隐私权与传统隐私权的比较 | 第15-17页 |
二、网络隐私侵权行为方式、特点及刑法保护必要性分析 | 第17-21页 |
(一)网络隐私侵权行为方式 | 第17-18页 |
1. 非法搜集、买卖个人数据 | 第17页 |
2. 非法攻击、入侵他人网络私密空间 | 第17页 |
3. 干涉私人网络活动、非法散布他人隐私信息 | 第17-18页 |
4. 网上进行“人肉搜索” | 第18页 |
(二)网络隐私侵权行为特点 | 第18-19页 |
1. 侵权主体具有广泛性 | 第18页 |
2. 侵权手段具有隐蔽性 | 第18-19页 |
3. 侵权目的具有牟利性 | 第19页 |
4. 侵权损害后果的不可控性 | 第19页 |
(三)网络隐私权刑法保护的必要性 | 第19-21页 |
三、我国刑法对于网络隐私权的保护现状 | 第21-26页 |
(一)我国法律对于隐私权的保护概况 | 第21页 |
(二)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刑事立法现状 | 第21-26页 |
1. 关于《刑法修正案(七)》第7条之罪名的理解 | 第21-22页 |
2. 关于《刑法修正案(七)》第9条之罪名的理解 | 第22-23页 |
3. 关于《刑法修正案(九)》第17条、26 条和27条的理解 | 第23-24页 |
4. 关于《刑法修正案(九)》第28条的理解 | 第24-26页 |
四、域外国家和地区对网络隐私权的刑法保护模式 | 第26-28页 |
(一)美国模式 | 第26页 |
(二)德国模式 | 第26页 |
(三)台湾地区模式 | 第26-27页 |
(四)澳门地区模式 | 第27-28页 |
五、我国网络隐私权刑法保护之完善建议 | 第28-32页 |
(一)赋予隐私权独立的法律地位 | 第28页 |
(二)采用双轨制的刑事立法模式 | 第28-29页 |
(三)设置侵犯隐私权罪或侵害私人生活和秘密罪 | 第29页 |
(四)扩大网络隐私权的刑法保护范围 | 第29-30页 |
(五)设置抽象危险犯 | 第30页 |
(六)广泛采用自诉模式 | 第30-31页 |
(七)完善刑罚措施 | 第31-32页 |
结语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致谢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