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8-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2页 |
1.1 胃肠间质瘤的发病状况及病因介绍 | 第10页 |
1.2 FAK蛋白介绍 | 第10-11页 |
1.3 FAK与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 | 第11-12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2-28页 |
2.1 病人资料 | 第12-14页 |
2.2 标本资料 | 第14页 |
2.3 主要试剂 | 第14-16页 |
2.3.1 主要试剂 | 第14-15页 |
2.3.2 引物和探针 | 第15-16页 |
2.4 主要仪器 | 第16-17页 |
2.5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17-26页 |
2.5.1 组织切片制作方法及步骤 | 第17页 |
2.5.2 免疫组化实验方法及步骤 | 第17-19页 |
2.5.3 Western-Bolt实验方法及步骤 | 第19-24页 |
2.5.4 荧光定量PCR实验方法及其步骤 | 第24-25页 |
2.5.5 原位染色质杂交实验方法及其步骤 | 第25-26页 |
2.6 免疫组化结果评分 | 第26-27页 |
2.7 执行标准 | 第27页 |
2.8 统计方法 | 第27-28页 |
第3章 结果 | 第28-34页 |
3.1 免疫组化结果 | 第28-31页 |
3.1.1 不同侵袭危险程度组FAK的表达水平 | 第28-29页 |
3.1.2 胃肠间质瘤组织中FAK的表达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 | 第29页 |
3.1.3 胃肠间质瘤组织中FAK的表达量与相关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 第29-31页 |
3.2 Western-Bolt结果 | 第31页 |
3.3 qPCR检测结果 | 第31-32页 |
3.4 FISH结果 | 第32-34页 |
第4章 讨论 | 第34-37页 |
4.1 FAK的相关机制及研究进展 | 第34-35页 |
4.2 FAK与胃肠间质瘤相关临床病理参数的探讨 | 第35页 |
4.3 FAK与胃肠间质瘤的诊断治疗 | 第35-37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37-38页 |
5.1 结论 | 第37页 |
5.2 展望 | 第37-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2-43页 |
综述 | 第43-50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