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1页 |
1.4 创新之点与不足之处 | 第21-22页 |
第2章 高校校园文化基本内容概述 | 第22-32页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22-26页 |
2.1.1 文化 | 第22-23页 |
2.1.2 校园文化 | 第23-24页 |
2.1.3 高校校园文化 | 第24-26页 |
2.2 高校校园文化的构成 | 第26-28页 |
2.2.1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 | 第26页 |
2.2.2 高校校园物质文化 | 第26-27页 |
2.2.3 高校校园制度文化 | 第27页 |
2.2.4 高校校园行为文化 | 第27-28页 |
2.3 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 | 第28-32页 |
2.3.1 教化与育人功能 | 第28-29页 |
2.3.2 激励与凝聚功能 | 第29页 |
2.3.3 规范与约束功能 | 第29-30页 |
2.3.4 社会辐射功能 | 第30-32页 |
第3章 美国高校校园文化的特色 | 第32-46页 |
3.1 学术自由为主的精神文化 | 第32-35页 |
3.1.1 自由是学术创新的基石 | 第32-33页 |
3.1.2 教风是教职操守的表达 | 第33-35页 |
3.1.3 学风是学生面貌的再现 | 第35页 |
3.2 软硬设施为辅的物质文化 | 第35-38页 |
3.2.1 寄情于景的建筑与景观 | 第36-37页 |
3.2.2 托物寓感的校园产品 | 第37页 |
3.2.3 事捷功倍的科技与网络 | 第37-38页 |
3.3 通才教育为纲的制度文化 | 第38-42页 |
3.3.1 独特的选拔章程注重学生总体素质 | 第39-40页 |
3.3.2 规范的基础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第40-41页 |
3.3.3 科学的社团管理培育学生综合能力 | 第41-42页 |
3.4 追求卓越为鹄的行为文化 | 第42-46页 |
3.4.1 开放的教师聘任勇攀学术高峰 | 第42-43页 |
3.4.2 精英化的竞技体育挑战自我极限 | 第43-44页 |
3.4.3 丰富的文娱活动追求独特新颖 | 第44-46页 |
第4章 美国高校校园文化存在的问题 | 第46-59页 |
4.1 对个人主义的过分推崇 | 第46-49页 |
4.1.1 个人价值观的困惑 | 第46-48页 |
4.1.2 群体价值意识淡薄 | 第48-49页 |
4.2 对自由主义的被动理解 | 第49-52页 |
4.2.1 校园文化缺乏独立性 | 第49-50页 |
4.2.2 校园文化趋于功利化 | 第50-52页 |
4.3 对多元文化的盲目解构 | 第52-55页 |
4.3.1 种族偏见难以根除 | 第52-54页 |
4.3.2 “美国病”问题此起彼伏 | 第54-55页 |
4.4 对市场经济的消极应对 | 第55-59页 |
4.4.1 经费竞争削弱校园文化特性 | 第55-56页 |
4.4.2 经济压力抑制学生探索激情 | 第56-59页 |
第5章 美国高校校园文化对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 第59-71页 |
5.1 在营建学术氛围背景下培养优秀大学精神 | 第59-63页 |
5.1.1 树立正确价值体系 | 第60-61页 |
5.1.2 营建科学民主校风 | 第61-62页 |
5.1.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 第62-63页 |
5.2 在升级文化载体基础上增加网络科技应用 | 第63-65页 |
5.2.1 硬件载体以改善基础设施 | 第63-64页 |
5.2.2 软件载体以保障校园运行 | 第64-65页 |
5.3 在推动校园活动氛围内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 第65-68页 |
5.3.1 学校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意识 | 第65-66页 |
5.3.2 校园传统节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 第66-67页 |
5.3.3 社团活动增进学生自觉意识 | 第67-68页 |
5.4 在关注历史传承环境中批判汲取外来文化 | 第68-71页 |
5.4.1 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精神 | 第68-69页 |
5.4.2 增加师生国际交流与交换机会 | 第69-71页 |
结语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作者简介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