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一) 国内外关于政治锦标赛模式的研究 | 第12-14页 |
(二) 国内外关于基层政府政策执行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三、研究的思路、框架和方法 | 第15-16页 |
(一) 研究的思路 | 第15页 |
(二) 研究的框架 | 第15-16页 |
(三) 研究的方法 | 第16页 |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6-18页 |
(一)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二) 主要不足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政治锦标赛模式及属地化行政发包体制研究 | 第18-24页 |
一、政治锦标赛模式研究 | 第18-22页 |
(一) 政治锦标赛模式的内涵 | 第18-20页 |
(二) 政治锦标赛模式对地方政府官员的激励简述 | 第20-21页 |
(三) 政治锦标赛模式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负激励 | 第21-22页 |
二、属地化行政发包体制研究 | 第22-24页 |
第三章 A市生态市创建的背景及成效 | 第24-29页 |
一、我国生态系列创建历史沿革 | 第24页 |
二、A市生态市创建的基本情况 | 第24-25页 |
三、A市生态市创建的优势条件 | 第25-26页 |
(一) 自然资源优势明显 | 第25-26页 |
(二) 经济增长奠定基础 | 第26页 |
(三)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 第26页 |
四、A市生态市创建的不利因素 | 第26-27页 |
(一) 区位优势相对不足 | 第26页 |
(二)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 | 第26-27页 |
(三)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 第27页 |
五、A市生态市创建成效简述(2012年-2015年) | 第27-29页 |
(一) 生态系列创建成效显著 | 第27页 |
(二) 环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 第27-28页 |
(三) 生态创建水平不断提升 | 第28页 |
(四)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 第28页 |
(五) 环保能力意识得到加强 | 第28-29页 |
第四章 政治锦标赛模式下的A市生态市创建研究 | 第29-42页 |
一、政治锦标赛模式对A市生态市创建的积极激励 | 第29-33页 |
(一) 激励力度逐级放大 | 第29-30页 |
(二)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 第30-32页 |
(三) 建设指标逐步优化 | 第32-33页 |
二、政治锦标赛模式对A市生态市创建的激励扭曲 | 第33-35页 |
(一) 基于激励压力过大的上下“共谋”现象 | 第33-34页 |
(二) 基于负向激励的左右不合作现象 | 第34页 |
(三) 基于偏好扭曲的前后反差现象 | 第34-35页 |
三、A市生态市创建考核制度设计与应对措施 | 第35-39页 |
(一) 信息控制的上有政策 | 第35-36页 |
(二) 信息控制的下有对策 | 第36-39页 |
四、A市生态市创建考核中非正式运作的“潜规则” | 第39-42页 |
(一) 考核结果的可预知 | 第39-40页 |
(二) 真实信息的内部化 | 第40页 |
(三) 资料预审的重要性 | 第40-42页 |
第五章 关于既定的政治锦标赛模式修正的几点建议 | 第42-48页 |
一、构建平衡的激励结构 | 第42-43页 |
(一) 发挥民众满意度作用 | 第42页 |
(二) 强化公共服务激励机制 | 第42-43页 |
(三) 重视“潜绩”考核 | 第43页 |
二、实行合理的激励制度 | 第43-44页 |
(一) 推动官员制度性交流 | 第43页 |
(二) 推动任期变量的调整 | 第43-44页 |
(三) 推动地方政府官员间的合作 | 第44页 |
三、设计合理的考核制度 | 第44-45页 |
(一) 推行分类考核机制,防范激励失灵 | 第44页 |
(二) 优化考核指标体系,避免信息失真 | 第44-45页 |
(三) 激励考核组行为,根治考核失效 | 第45页 |
四、构建完善的监督制度 | 第45-46页 |
(一)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 第45页 |
(二) 拓展广泛监督渠道 | 第45-46页 |
(三) 硬化结果导向问责 | 第46页 |
五、政府治理改革的探索 | 第46-48页 |
(一) 在地方分权方面,打破“全能式”发包模式 | 第46页 |
(二) 在政治锦标赛方面,以多重委托人方式决定官员晋升 | 第46-47页 |
(三) 在财政预算体制方面,激励型财政向公共财政过渡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录一 | 第51-52页 |
附录二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