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沈阳经济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7页
    1.1 研究意义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7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7页
第2章 区域概况及理论基础第17-27页
    2.1 沈阳经济区概况第17-22页
        2.1.1 地域范围第17-18页
        2.1.2 发展特点与优势第18-22页
    2.2 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第22-27页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2-24页
        2.2.2 区域增长极理论第24页
        2.2.3 生态经济学理论第24-25页
        2.2.4 共生理论第25-26页
        2.2.5 协调与发展关系理论第26-27页
第3章 沈阳经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第27-43页
    3.1 经济发展基础第27-33页
        3.1.1 经济发展水平第27-30页
        3.1.2 产业结构第30-32页
        3.1.3 外向型经济发展第32-33页
    3.2 社会发展基础第33-39页
        3.2.1 人口结构第33-35页
        3.2.2 城市化水平第35-38页
        3.2.3 科技教育基础第38-39页
    3.3 经济和社会发展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第39-43页
        3.3.1 工业污染问题第39-40页
        3.3.2 城市环境问题第40-41页
        3.3.3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第41-43页
第4章 沈阳经济区的生态环境状况第43-55页
    4.1 水环境第43-47页
        4.1.1 水环境容量处于危机状态第43-44页
        4.1.2 面源污染长期制约水环境质量的改善第44页
        4.1.3 主要河流污染严重第44-45页
        4.1.4 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第45-46页
        4.1.5 水生态失衡难以改变第46-47页
    4.2 大气环境第47-49页
        4.2.1 大气环境质量总体形势第47页
        4.2.2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的影响第47-48页
        4.2.3 城市沙尘、扬尘污染第48-49页
        4.2.4 工业废气污染第49页
    4.3 声环境第49-51页
        4.3.1 功能区声环境第49-50页
        4.3.2 城市区域声环境第50-51页
        4.3.3 道路交通声环境第51页
    4.4 生态环境第51-55页
        4.4.1 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潜在危险严峻第51-52页
        4.4.2 土地资源匮乏,地力总体质量下降第52页
        4.4.3 林草植被功能下降第52页
        4.4.4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第52-53页
        4.4.5 外来有害物种入侵的威胁性增加第53页
        4.4.6 不合理矿产开采使周边环境受到破坏第53-55页
第5章 沈阳经济区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度第55-67页
    5.1 协调发展的内涵及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第55-57页
    5.2 沈阳经济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第57-67页
        5.2.1 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指标选取原则第57-59页
        5.2.2 评价方法、权重系数和评价标准的确定第59-60页
        5.2.3 计算过程第60-62页
        5.2.4 协调发展度的聚类分析第62-64页
        5.2.5 分析与总结第64-67页
第6章 沈阳经济区环境保护的对策第67-75页
    6.1 沈阳经济区环境保护的一般对策第67-70页
        6.1.1 经济增长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第67页
        6.1.2 开展重点区域性的水污染防治,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第67-68页
        6.1.3 调整能源结构,改善空气质量第68-69页
        6.1.4 开展生态保护与建设,恢复生态功能第69-70页
        6.1.5 防止废物污染,保障辐射环境安全第70页
    6.2 沈阳经济区环境保护的协调对策第70-75页
        6.2.1 环境保护组织系统的完善与协调第70-71页
        6.2.2 环境保护政策的协调第71-73页
        6.2.3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与协调第73-75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1页
致谢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鞍钢冷轧厂能源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大连航空产业园项目投资决策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