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 1.2.1 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 1.2.2 公允价值层次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 1.2.3 公允价值输入值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 第2章 公允价值层次及其输入值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 2.1 政治经济均衡理论 | 第20页 |
| 2.2 信息不对称及委托代理理论 | 第20-21页 |
| 2.3 价值和现值计量理念 | 第21-22页 |
| 2.4 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和净盈余理论 | 第22-23页 |
| 第3章 公允价值层次及估值技术相关应用 | 第23-40页 |
| 3.1 公允价值层次及其输入值应用的必要性 | 第23-25页 |
| 3.2 公允价值层次 | 第25-26页 |
| 3.2.1 公允价值层次划分 | 第25-26页 |
| 3.2.2 公允价值层次转换 | 第26页 |
| 3.3 输入值 | 第26-28页 |
| 3.4 估值技术 | 第28-32页 |
| 3.4.1 市场法 | 第28-30页 |
| 3.4.2 收益法 | 第30-32页 |
| 3.4.3 成本法 | 第32页 |
| 3.5 可比公司估值乘数示例 | 第32-39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4章 公允价值层次及其输入值的相关审计问题 | 第40-53页 |
| 4.1 公允价值审计范围 | 第40-42页 |
| 4.2 输入值的审计 | 第42-47页 |
| 4.2.1 第一层次输入值的审计 | 第43-44页 |
| 4.2.2 第二层次输入值的审计 | 第44-46页 |
| 4.2.3 第三层次输入值的审计 | 第46-47页 |
| 4.3 公允价值会计估计风险识别程序和相关活动 | 第47-48页 |
| 4.4 识别和评估公允价值会计估计重大错报风险 | 第48页 |
| 4.5 应对公允价值会计估计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程序 | 第48-50页 |
| 4.6 应对公允价值会计估计特别风险的实质性程序 | 第50-51页 |
| 4.7 公允价值会计估计其他审计程序 | 第51-52页 |
| 4.8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5章 我国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层次及其输入值的应用 | 第53-62页 |
| 5.1 公允价值层次及其输入值应用的现状分析 | 第53-58页 |
| 5.2 公允价值层次及其输入值应用的难题分析 | 第58-59页 |
| 5.3 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及其输入值的改进意见 | 第59-60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 结论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8-69页 |
| 附录B 2012-2013年公允价值层次信息数据表 | 第69-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