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3页 |
1.1 重金属-有机物的危害 | 第12-14页 |
1.1.1 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 | 第12-13页 |
1.1.2 重金属的危害 | 第13-14页 |
1.1.3 有机物的危害 | 第14页 |
1.2 重金属-有机物污染的处理技术 | 第14-18页 |
1.2.1 物理、化学处理技术 | 第14-15页 |
1.2.2 生物处理技术 | 第15-17页 |
1.2.3 处理新技术 | 第17-18页 |
1.3 白腐真菌及其重金属-有机物污染废水治理中应用的研究 | 第18-28页 |
1.3.1 白腐真菌介绍 | 第18-19页 |
1.3.2 白腐真菌的应用 | 第19-20页 |
1.3.3 白腐真菌去除污染物的机理 | 第20-22页 |
1.3.4 纳米材料TiO_2的研究 | 第22-25页 |
1.3.5 生物固定化技术 | 第25-28页 |
1.4 非损伤微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28-29页 |
1.5 抗氧化酶体系的研究 | 第29-31页 |
1.5.1 氧化应激和抗氧化酶 | 第29-31页 |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31-33页 |
1.6.1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31页 |
1.6.2 研究的技术方案 | 第31-33页 |
第2章 复合纳米生物材料的制备 | 第33-4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7页 |
2.1.1 仪器与主要试剂 | 第33-34页 |
2.1.2 菌种来源及培养基 | 第34-35页 |
2.1.3 氮修饰纳米TiO_2材料的制备 | 第35页 |
2.1.4 复合纳米生物材料的制备 | 第35页 |
2.1.5 包埋黄孢原毛平革菌的制备 | 第35页 |
2.1.6 Cd(II)的测定与计算方法 | 第35-36页 |
2.1.7 2,4-DCP的测定与计算方法 | 第36-37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37-38页 |
2.2.1 复合纳米生物材料对 2,4-DCP的去除效果 | 第37-38页 |
2.2.2 复合纳米生物材料对Cd~(2+)的去除效果 | 第3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3章 复合纳米生物材料的离子流速的变化 | 第40-49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40-44页 |
3.1.1 非损伤微测技术简介 | 第40页 |
3.1.2 非损伤微测技术工作原理 | 第40-41页 |
3.1.3 测试系统及电极 | 第41-43页 |
3.1.4 质子流和氧流测定方案 | 第43页 |
3.1.5 镉离子流速测定方案 | 第43-44页 |
3.1.6 数据分析 | 第44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4-48页 |
3.2.1 复合纳米生物材料的镉流测定结果分析 | 第44-46页 |
3.2.2 复合纳米生物材料的H~+和O_2流的测定结果分析 | 第46-4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复合纳米生物材料的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 第49-54页 |
4.1 前言 | 第49页 |
4.2 实验方法和试剂 | 第49-51页 |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9-50页 |
4.2.2 复合纳米生物材料的破碎和上清液的提取 | 第50页 |
4.2.3 酶活的测定 | 第50-51页 |
4.3 复合纳米生物材料的酶活结果分析 | 第51-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4-65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申请国家发明专利目录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